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对农电视节目融媒体运作初探——《翠花牵线》网络直播实例分析

对农电视节目融媒体运作初探——《翠花牵线》网络直播实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和移动传播媒介技术的快速变革,主流媒体与新媒体新技术深度融合,形成了“融媒体”蓬勃发展的新形态和新格局。在“融媒体”发展的进程中,多种传播形式并存的竞争业态已显端倪。如何使传统的电视媒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策划出创新、创意并重且富有表现力和“接地气”的宣传节目,电视媒体各出奇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浙江公共·新闻频道对农栏目的《翠花牵线》栏目,变传统媒体传播方式为“融媒体”操作模式,将电视节目与新媒体新技术全面整合,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着眼于《翠花牵线》栏目的“融媒体”运作实践,将对农电视节目“融媒体”时代下的发展作一探索。

一、《翠花牵线》栏目“融媒体”运作现状

创办于2007年10月的《翠花牵线》栏目,是一档民生服务类的对农节目。经过十年的发展,此栏目积累了丰富的节目素材,报道了上千家农产品基地,拥有一批相对固定的观众和粉丝,拥有栏目的延伸——微信与微店,栏目已成为相对成熟的品牌。步入“融媒体”时代后,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先发优势,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节目竞争力已迫在眉睫。

一场对农节目的破冰之旅在十年后开启。2017年伊始,《翠花牵线》栏目组对栏目的发展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认真调研,瞄准点位,全案策划。根据近几年民众重视食品品质、关注食物源头、农产品原产地等状况,利用上千家农产品基地资源,认真筛选,并结合综合观赏性、趣味性、多样性、互动性及产品可行性等关键因素,最终决定采用实时网络直播节目——“翠花年货节”的模式,进行大胆“试水”,并首战告捷。运用“融媒体”手段,将“看得到却摸不着”的电视节目插上农产品销售的翅膀,让网民通过电视节目上的链接可以方便购物,以独特创新的形式服务“三农”,迈出了对农电视节目“融媒体”探索的可喜一步。

二、《翠花牵线》栏目“融媒体”实践的成功原因

《翠花牵线》栏目对“融媒体”的运用受到了观众的热烈响应。栏目组先后进行了“翠花年货节”、“花开的生活——虹越超级盆花节”、“景宁畲乡风情旅游文化节”等多次网络直播,仅“翠花年货节”当天就有10万多的观众参与互动,并曾创下淘宝网络直播的最高人气纪录。生动活泼的直播形式、一路飙升的网络观众人数,极大地促进了农产品的宣传与销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翠花牵线》栏目“融媒体”的成功运作,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大胆创新,具有鲜明的“融媒体”时代特征

一是多方媒体合作探索网络同步直播,如《翠花牵线》栏目联手《小强热线》微信公众号、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淘宝直播、网易等成功进行“浙江原产地——翠花年货节”网络同步直播活动。二是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完美嫁接,如电视大屏与多媒体小屏融通运用,浙江卫视主持人沈涛、浙江新闻频道主持人雪倩等与淘宝直播主持人蘑小菇、模特女厨琳琳和两位人气网红同台直播,并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互动,受到广大观众和“粉丝”的纷纷点赞和追捧。三是将“融媒体”与服务“三农”深度对接,既有优质农产品的宣传,又有帮助农户销售优质农产品的服务,如组织了浙江原产地50种优质土特产的商家参与网络直播,让更多的人直观地了解浙江原产地货源,带动了优质农产品的销售,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二,注重节目的观赏性,提升节目黏合度

一是主持人与观众互动形式多样化,如开展直播社区抽奖、投票等互动,在直播画面中添加“宝贝”链接方便观众购买等。二是想方设法增强节目趣味性、凸显节目的视觉效果和感官体验,如设置“弹幕”、置顶功能等,将节目做得“好看、好用、好玩”。三是节目内容“接地气”,将综艺元素与农产品销售相结合,如主持人与观众边吃边聊边品,将农产品的产品特性、烹调制作展现在直播中,让观众感同身受,买得放心,吃得舒心。

第三,整合多方资源,为“融媒体”有效运作服务

纵观新媒体近年来的发展和演变,毋容置疑,网络直播是2017最流行的形式。如何把握“融媒体”发展的新趋势,将电视节目制作与网络直播有效融合,是《翠花牵线》栏目组直面的挑战。为使首场“翠花年货节”成功举办,栏目组精心策划,整合各方资源。

一是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如开化县旅委的积极配合,选址、货源、后勤保障等诸多环节得到了有效保障;二是得到了当地涉农企业的鼎力相助,如开化当地知名农企业负责人现场推荐“开化秋龙顶”、“开化汽糕干”等颇具地域特色的年货,积极引导观众走近开化;三是得到成功企业家的热情参与,如“独臂猪倌”苏宏星等,讲述各自创业的传奇经历。上述三点充分保障了网络同步直播活动的顺利进行。

第四,主持人与网红组合,适应网络直播新生态

“融媒体”作为当下媒体发展的新趋势,电视节目的主持人与网络直播的红人同台主持,打造了独特的“融媒体”主持风格。一是传统主播们一改荧幕形象,走出直播室,走进网络间,贴近观众,连接地气,吸引了更多观众的眼球。如“翠花年货节”直播,主持人沈涛和美女网红亲临“独臂猪倌”苏宏星的养殖现场,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香猪”的饲养过程及香猪产品的介绍。二是节目不做一般意义上的采访,而是和农民融合,共同完成和网民的良性互动,直播时恪守“要做农民,而不是做农民家里的客人”的行为准则。三是展现网络直播生动活泼的新生态,如电视主持人与网红在直播中烤乳猪啃鸡腿吃大闸蟹,和网友互动调侃。

三、《翠花牵线》栏目“融媒体”实践思考

浙江公共·新闻频道《翠花牵线》栏目联合多家网络媒体,运用“融媒体”操作模式,进行实时网络直播,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功。鉴于此,笔者认为传统的电视媒体欲将自身融入到“融媒体”时代,并占据一席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少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身体力行,转变观念。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媒体面临着电视观众流失、电视投入及与新媒体竞争成本增长、传播功能变化的客观现实。新媒体的发展也改变了电视栏目的竞争环境,因此,强化危机意识,进一步转变观念势在必行、贵在主动。要真正树立起用“电视+”对接“互联网+”的理念,推动两者深度融合发展。基于传统媒体的优势资源,引进互联网思维,通过传统媒体基因与互联网基因的碰撞裂变、深度融合,实现电视媒体生产流程、产品形态、传播方式等的系统创新和整体转型。《翠花牵线》栏目“翠花年货节”的成功,充分体现了观念转变带来的效益和影响。从策划运作、主持人选定、互动设计到平台资源整合以及网络宣传推广等,都以“融媒体”概念去谋划、细化,贯穿了创新求变的思维,确保了内容新颖、受众接纳、产生实效。对农电视节目的观念转变,必须紧紧围绕栏目制作的本源价值,坚定遵循服务“三农”、宣传“三农”、助力“三农”的基本定位,重在运作机制、资源配置、传播方式、互动反馈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和尝试,确保观念的转变保持正确的价值方向。

(二)他山之石,为我所用。“融媒体”环境下电视产品的创新发展,在时政类、娱乐类、民生服务类、体育类等领域有着许多成功的探索和经验,一些地方的电视媒体也有许多新的尝试和实践。对优秀的经验进行学习借鉴、转化应用,有助于提升对农电视节目的鲜活性,吸引更多的受众、产生更好的实际效益。一是要突出内容生产,增强对农节目竞争力。在“融媒体”时代,要避免边缘化,就要树立“特色内容为王”的观念,依托电视媒体长期以来形成的权威性,紧扣受众对农产品安全、生态环境、亲近自然的关注点,寻找“三农”电视的切入点,提供特色化的“三农”内容产品。二是要助力拓宽市场,助推产业转型。要增强节目+产业的服务理念,把对农电视节目打造成服务受众、拉动产品推广销售、带动“三农”综合产业发展的品牌。如《翠花牵线》栏目,把电视产品的受众与“三农”产品的提供方对接起来,满足受众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发挥“牵线”功能,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三是要丰富表现形式,增强互动性。对农电视节目要接“地气”、去“土气”,努力在主持风格转变、直播方式改进、受众参与扩大等方面下功夫,提供可看性、鲜活性、互动性强的电视产品,从而以受众面的扩大和稳定,带动节目效益的提升和持续。

(三)寻找合作,整合资源。对农电视栏目针对的是新农村建设实际,有着多种资源可以依靠、借助或共享,要探索建立“电视媒体+涉农部门+企事业单位+各界爱心人士+n”共同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模式,进一步充实品牌栏目内涵。《翠花牵线》栏目“翠花年货节”的直播,就有当地政府、民间力量和《小强热线》微信公众号、新蓝网-中国蓝新闻客户端、网易、淘宝及网红主持等各类资源的参与和集聚,极大地满足了节目制作、宣传、推广的需要,保证节目效果。对农电视栏目是对农政策宣传、信息传递、直接服务“三农”的电视产品,有着较强的社会价值,由此可借助形成合作的资源多,在“融媒体”环境下,就是要发挥这种资源整合的潜在效益。一是用足政府资源,“三农”本身就是基层政府关注的焦点,要发挥他们在当地的统筹资源优势,为对农电视栏目制作提供充分协助。二是用好新媒体资源,新媒体发展迅猛、受众广泛,对农电视节目要利用其渠道多、覆盖面广、受众多的优势,在宣传、推广及直播互动等方面借好力,扩大对农节目的影响面和影响力。三是用活农业项目资源,要把握他们主动寻找宣传推广平台的需求,调动其积极性,积累对农电视节目的专题和素材,确保对农电视节目内容的多样化。

(四)主动出击,大胆尝试。对农电视节目的“融媒体”尚在兴起之际,要积极顺应“融媒体”发展形势、顺应受众需求、顺应农产品打造品牌的紧迫要求,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尝试。《翠花牵线》栏目“翠花年货节”网络直播的成功,启示我们在大胆尝试上不可止步,尤其要更加注重对农电视内容传播的交互性,增强用户参与度。对农电视节目要根据用户的偏好、关注度进行信息的采集和编排,精选栏目和阶段性主题,进一步提升受众参与互动的意愿。此外,要在借助微信等其他互动平台的基础上,逐步搭建对农电视节目的互动反馈平台,扩大应用新媒体进行直播的频次,加强电视媒体与用户之间的互动,优化电视媒体传播,实现内容增值,同时也培育和稳定一批对农电视节目的受众群体。

(五)提升素质,塑造“自我”。对农电视节目“融媒体”发展的成效,受到电视制作体制机制、技术平台建设、推广渠道拓展等众多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最根本还是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对农电视节目团队。坚定的政治素质、过硬的业务素质、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务实吃苦的工作作风、团队合作的工作环境,是提高对农电视节目竞争力的核心和保证。一是要坚定服务“三农”角色定位,真正用心追踪“三农”发展的前沿领域和知识,把是否全身心地投入对农电视制作,作为衡量自身坚定政治品质的标准,满怀对农民群众的真情实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团结协作,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二是要树立精品意识,坚持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积极学习掌握“融媒体”形势下的新技术应用、新媒体传播、新形式拓展等知识和方式方法,善于用新的思维、新的渠道、新的方式,提升对农电视产品质量和效益,创造出更多的精品内容。三是要形成专业人员争先求进的浓厚氛围,重视年轻主持人、编导和记者的培训,突出知名主持人、编导和记者等业务骨干队伍建设,打造出属于对农电视节目自己的“网红”主持人,进一步释放节目的“名人效应”,切实增强对农电视栏目品牌的发展后劲。

四、结语

通过“融媒体”这个创新的载体,打通了优质农产品与消费群体的“最后一公里”。通过《翠花牵线》栏目实践,有效提升了服务“三农”的水平,使农民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同时,通过构建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融媒体”现代传播体系,使之在实践中获得提升和发展,显著强化其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作者单位: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