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新闻专业 >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与路径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理念与路径

  我们正在走进新传媒时代,新传媒时代的最大特点是媒介融合,因此这个时代也可称为媒介融合时代或全媒体时代。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迅速发展,以数字化和电子化为特征的新兴媒介使传媒生态发生了剧烈变化,媒介融合成为了当代传媒发展的基本趋势,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则是传媒领域正在发生的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


  今年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公布的《2014年新闻媒体状况》报告发布美国新闻业的六大趋势是:1、网络媒体全球扩张;2、新闻行业营收没有增长;3、社交网站成为新闻传播的主要渠道;4、新媒体发展迅速;5、电视行业并购成为潮流;6、人口结构影响新闻业。[1]美国新闻业的六大趋势基本都与新传媒时代的来临有关,也是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正在发生和将要出现的态势。如今,面临新传媒时代媒介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与大变革,作为承担着为新传媒时代培养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新闻传播教育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培养适应新传媒时代需求的新型的优秀新闻传播人才,已成为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所关心和讨论的重要话题。


  一、媒介融合是当代传媒发展的基本趋势


  “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的概念最早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伊契尔·索勒·普尔教授1983年提出,原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普尔将媒介融合归纳为两种形式:“过去为不同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一个媒体提供。过去为一种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不同的媒体提供。”[2]在新媒体崛起之前,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的是指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介的融合。但普尔的“媒介融合”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哲理性、开放性和预见性,当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亦可视为其题中应有之义。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安德鲁·纳齐森则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3],纳齐森强调的“媒介融合”更多是指各个媒介之间的合作与结盟。


  2005年,在美国从事新闻研究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蔡雯将“媒介融合”的概念介绍到国内[4]。为了适应新媒体发展和媒介融合的需要,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于2005年开设了世界上第一个“媒介融合”专业,以培养暨能“给报纸写个故事,再给网络写个不同的故事,还能为网络做一些视频、音频的节目”的技能融合的跨媒体或全媒体记者为目标。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之间、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已经成为一种无处不在、影响巨大的现象。


  1、媒介融合发展迫在眉睫


  目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获取信息和娱乐的主要渠道,手机等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上网的主要载体。截至2014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32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27亿。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介渠道不断涌现,“新媒体”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新闻生产与新闻传播的方式发生巨大改变,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也发生根本变化。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纸媒发行量大幅萎缩甚至停刊在中外传媒界已是常态。传统媒体如何借鉴新媒体的先进技术与传播特点,巩固和发展自身优势,实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2、媒介融合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整合新闻媒体资源,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要将技术建设和内容建设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适应新兴媒体传播特点,加强内容建设,创新采编流程,优化信息服务,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这既是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发挥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优势、增强传统媒体舆论引导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选择。


  3、媒介融合正向深层次推进


  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李奇·高登曾归纳美国存在的五种“媒介融合”类型,即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叙事或表达融合。[5]就现实状况来看,“媒介融合”有一个逐步演进的过程,它将经历从组织机构融合、资本融合到传播手段融合和媒介形态融合的发展阶段。从媒介本体来讲,组织机构融合和资本融合只是形式,但却是深层次融合的前提和保证,传播手段融合和媒介形态融合才是内容和实质,也是最终目标和结果。我国传媒业正处于深化改革、艰难转身的关键时期,媒介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资源整合,跨地区、跨行业的“并购”“合拼”“重组”正在进行之中。而在完成组织机构融合和资本融合之后如何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媒体,如何实现大型传媒集团内不同媒介的传播手段在一个大平台上进行整合,实施不同媒介之间的内容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真正实现传播手段的融合和媒介形态的融合则是需要探索的也是必然的归宿。


  二、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


  近期,有媒体作了一项调查,在当今外表光鲜、实则艰难的职业中,记者排名第一。近年来,学界和业界也常讨论到新闻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如“新闻院系毕业生后劲不足”、“新闻教育与现在新闻实践之间的确有差距”,[6]“对于理想的追求现在逐年在淡化”,[7]“目前不会说话的记者,不会提问的记者太多太多”、“提高中国新闻传播教育质量迫在眉睫”,[8]“一些记者已经或被动或主动地忘记、迷失甚至背弃了自己当初的新闻理想,做出背离社会道德甚至违背法律的事情。”“出现新闻道德缺失的问题,从一个层面证明了我们的新闻学教育出现了问题。”[9]面对新媒体环境和新闻教育的现状,我们在探讨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树立的是全面的新闻人才观,要对新闻学科的本质与特点有清醒的认识。笔者认为,我们首先需要树立或重新认识以下基本理念。


  1、新闻学的核心原理是真实性原理


  真实是新闻首要的、最本质的特点,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因此,有学者说:“新闻学教育是用真实的人、真实的经历、真实的事件,讲授和感受一门关于真实的学问——新闻学。”[10]新闻的本质特点决定了对新闻工作者素质的基本要求,那就是“无论是什么样社会体制下的新闻从业人员,无论从事何种媒介的传播工作,对他们的素质有一个共同要求:首先必须诚实,公正和严谨,其次必须有敏锐的反应和判断能力”[11],新闻工作者比其他职业的人对社会有更大的责任,正因为新闻人所负的社会责任太大,“所以优秀的新闻人必须是诚实的人,不诚实的人不能做新闻人。”[12]新闻学教育培养的是一种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新闻人才,他以传播真相为最高理想。这是我们在新闻人才培养中首先要坚守的基本理念,决不因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在媒介融合时代,技术越来越先进,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我们更需要强调新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的真实性原理,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优秀新闻人才。


  2、新闻学的家园在人文学科


  新闻传播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隶属于文学门类的一级学科,又是一门融合性较强的跨学科专业,它以文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为学科基础,同时又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哲学、艺术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等学科密切相关。随着传播技术与手段的发展,它还与现代信息与计算科学有着越来越密切的联系。但新闻学从根本上讲属于人文学科,它以传播真相、维护正义、追求真理为天职,因而具有高度的人文精神。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詹姆斯·凯瑞曾这样描述新闻学:“新闻学的天然学术家园在人文学科和那些具有人文主义的社会学科。新闻学天然地属于那种政治理论,那是一种培育对民主生活和制度理解的理论;新闻学属于文学,通过文学,新闻学获取了对语言表达和叙事形式的高度理解和意识;新闻学属于哲学,那是一种有着独特道德基础的哲学;新闻学属于艺术,这种艺术丰富了人们对视觉世界的想象力;新闻学属于历史学,历史构成了新闻对社会深层次的领悟。”[13]


  3、新闻学是重实践的应用型学科


  新闻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明确的职业指向性,因此,新闻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职业教育特点的重实践的应用型学科。一方面,新闻学特别需要实战和实践,实践对于新闻学的重要性,就像对于商学、法学和医学一样。因此,有学者认为,我们的新闻学教育应该学习和借鉴商学、法学和医学教育中的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成功的方法和模式。另一方面,新闻工作面临的是社会所有的行业和部门,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甚至在某一二个领域具有专业的知识背景,这种既具有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又是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的学者型新闻人正是新闻实践中所特别需要的人才。


  4、新闻学是与时俱进的学科


  新闻传播学科是一个自诞生起就与传媒环境和传播技术密切关联的与时俱进的学科,从报刊繁荣到广播出现,从电视崛起到互联网普及,媒介的演进与多元发展,带来的是新闻传播学科的变革与进步。新闻传播学可能是人文学科中与时代发展、环境变化、技术进步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正如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S·Shyam·Sundar所说:“没有哪一个领域像新闻传播学一样如此认真地对待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我们的课程必须紧跟最新技术的发展。”[14]如今,面对新传媒时代媒介融合发展的挑战,新闻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通过观念更新、专业调整、课程改革、方法探索、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努力培养适应新传媒环境的复合型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


  三、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主要路径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信息传播手段与渠道日趋多元,在媒介融合日益深化的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在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力更加突显,培养合格的新传媒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是当代新闻传播教育的神圣使命。我们需要坚守新闻理想,强化基本理念,遵循新闻工作和新闻教育的规律,开阔视野,更新观念,努力探索,深化改革,建构起适应媒介融合时代需要的复合型全媒体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模式,切实全面提高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质量。


  1、强化新闻教育的基本理念,弘扬人文精神和新闻理想。


  新闻传播工作应该是令人敬仰的神圣的职业,因为新闻人以报道事实、传播真相、维护正义、追求真理为使命。新闻人是时代的记录者和先进文化的生产者,他充满激情与理想,勇于担当与奉献。面对繁杂的信息与谣言,他探幽发微、正本清源;面对社会乱象与种种丑恶,他有大局观念,独立思考,歌颂光明,鞭笞黑暗。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暴露假丑恶,传递正能量。因此,无论媒介技术怎样进步、无论媒介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新闻的本质特点不会变,新闻教育的基本理念必须坚持,正如李良荣教授所说:“社会责任和人文精神应该始终贯彻在我们新闻传播学的教育当中。”[15]近些年来,假新闻、假照片、有偿新闻等时有所闻,这都是新闻道德缺失、背弃新闻理想的表现。在新媒介环境下,一些以探索、创新为名实则有违新闻理想也破环了媒体生态环境的新现象、新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如今年6月的“今日头条”事件即是一例,“今日头条”作为一款新闻产品,自己不创造内容,宣称是“新闻的搬运工”,只是利用技术手段对其他媒体的新闻内容进行“搬运”,实际上已变成未经传统媒体授权而筛选、复制其新闻内容的披着“搜索引擎”外衣的新闻客户端。“今日头条”上线仅一年多,已拥有超过1.2亿激活用户,获得了1亿美元融资,市值估价高达5亿美元。6月份被《广州日报》等几家媒体告上法庭,《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京报》等多家媒体发表报道和评论。通过“今日头条”事件,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媒介技术的进步给新闻传播形式与途径的创新与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与生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体潜藏着惊人的创造力;但另一方面,新传媒环境下更应强化新闻职业道德和新闻理想,一切以新技术为基础的新闻传播形式的创新必须以不侵犯原创新闻的知识产权为基础,要经得住法律的检验,要有利于维护社会公正和新闻理想。


  2、深化专业、课程改革,建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新模式。


  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传播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的新闻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培养适应新传媒时代媒体融合发展需要的新型新闻传播人才,中外高校新闻传播院系从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世界上最早开办“媒介融合”专业的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以培养“具备全媒体业务技能的新闻人才”为目标,以普利策新闻奖闻名世界的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则以探索培养“拥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家型人才”为己任,它们被分别称为“密苏里模式”和“哥伦比亚模式”。国内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近年来“一直在探索、实践以媒介融合、学科融合、产学融合为核心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16],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实行了本科“2+2”培养模式改革。


  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各个学校也各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和教育传统,在遵循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基本标准和规律的基础上,可以探索各具特色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路径,一是增设“网络与新媒体”一类为培养适应新媒体迅猛发展所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的新型专业。二是改革传统新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调整课程结构,增加与新媒体相关的课程,包括关于网络与多媒体报道、社交与移动互联网、数据新闻等内容的课程。三是强化新闻学专业的文史哲教学,夯实新闻人才的人文基础。厚实的文史哲功底不仅培育新闻人深厚的人文情怀,使其获得宽广的视野、独到的眼光和发展的后劲,而且也为新闻人才在供过于求的时代适应社会发展从事其他相关工作获得得天独厚的条件。事实上,北大、人大、复旦等较早开设新闻专业的学校都有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从新闻院系既走出了郭超人这样的优秀记者,也诞生了法学家江平、文学史家杨义、钱理群,哲学教授胡福明等各领域的杰出学者。当然,我们的新闻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法学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但一方面我们由此可以看到新闻学也给别的学科研究带来了敏锐的嗅觉、发现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另一方面则是我们今天新闻教育中文史哲基础的严重缺失,因此新闻专业毕业生后劲不足成为了业界的普遍反映。四是跨学科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随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新闻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已不只在于采集和发布新闻信息,它还需要通过对各种内容产品进行整合和深度挖掘,提升其品质和价值,同时,媒体的细化、受众需求的多元化,精确区分新闻市场、实施行业新闻的分众传播已成为新传媒时代新闻传播的新模式,将新闻与信息传播进一步延伸到知识与服务领域成为了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传播的新要求。这就对新闻传播人才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某一领域的专精知识或专业背景的专家型新闻人才将为媒介融合时代的媒体所急需。如我们注意到,美国一家创办仅5年只有7名工作人员的很小的网络媒体“气候内幕新闻”2013年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这是普利策新闻奖90多年历史上第三个获得该奖项的网络媒体。“气候内幕新闻”是一个典型的利基新闻网站,只关注有关能源和气候变迁方面的问题,它的竞争力来自于它在能源和气候变迁方面的专业化的深度报道,它有自己独特的服务对象和新闻消费群体,它填补了传统大众媒体新闻报道中的缺口。它表明新闻生产的“长尾”模式蕴含着无限生机,也给了新闻教育以有益的启示。[17]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在“专家型”新闻人才培养中作了很多探索,如根据学校所在的纽约市对新闻人才的需求于2005年开始的文学硕士学位项目,即从已具有较高专业资格的职业记者和已获得新闻硕士学位的申请人中招收学员,分为商业和经济新闻、科学和医学新闻、艺术和文化新闻、政治和国际事务新闻四个专业方向进行培养,主要不是学新闻,而是学所选方向的专业知识,目标是培养未来一定专业新闻领域的领军人物。还有与兄弟学院合作开设的双硕士学位项目,即新闻学和法学、新闻学和工商管理、新闻学和国际关系、新闻学和地球与环境科学、新闻学和宗教学等五种双学位专业也具有同样的意义。[18]在国内也有很多高校新闻院系在跨学科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的新闻人才方面进行了多样的实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是其中最早的尝试者之一,自1997年招收首届新闻专业学生确定为经济新闻方向以来,至今已实施十八年。在课程结构中,与学校经济学教授共同确定了大量经济类的必修课程,毕业生以新闻学和经济学的复合知识结构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发挥了优势,有的已成为《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重要媒体的骨干记者。后来又增设了法制新闻方向,并将经济新闻和法制新闻两个特色专业方向从本科延伸到硕士研究生教育。今后,将进一步依托学校经法管的学科优势,在本科阶段完善经济新闻与法制新闻的跨专业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阶段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的新闻学与经济学、新闻学与法学的跨学科新闻人才培养的探索。此外,新闻专业学生辅修第二学位特别是辅修经济类第二学位占有很大比例,不过,这种自发选择跨专业学习的初衷很多并不是从未来复合型新闻人才的需求考虑的,而是更多地与现阶段的经济热和就业市场相关,但无心插柳柳成荫,这也歪打正着地成为了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对此,我们需要引导和制度化,使新闻专业学生辅修经济、管理、法学、外语等第二专业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成为培养具有跨专业的复合型知识结构的专家型新闻传播人才的一种模式。


  3、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探索实践教学新形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新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新闻教育必须把实践教学放在突出的位置,这是学界和业界的共识。但在实际运行中,却有诸多障碍和困难,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新闻实践教学师资紧缺是国内新闻院系的普遍现象,高等院校重学历、重学术的师资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不利于新闻学专业所需要的媒体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媒体人才进入高校新闻教育师资队伍。媒体工作者到高校挂职和新闻院系教师到媒体挂职的“双挂”以及高校从媒体聘请的兼职教授或兼职导师等因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化的考核管理大多流于形式,实际成效欠佳。高等院校在教师考核、职称晋升等师资队伍评价机制上的不完善和偏颇使教师将主要时间精力用于科学研究,热衷于申请项目、发表论文、出版著作,无暇亦不愿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上投入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校内新闻传播实验设施相对陈旧老化,现有实验教学设备也使用率低下。媒体与高校新闻院系的合作缺乏可操作性的制度化设计,主要靠人脉关系随意变化组合,没有持续的良性发展机制,媒体与高校在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上的实质性合作尚需进一步推进。


  为了更好地遵循新闻教育的基本规律,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培养更具实践能力适应全媒体时代所需要的新闻传播人才,我们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作更多的探索。如在新闻学科教师队伍建设上,破除一刀切的做法,明确从媒体引进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较高水平的实践型教师的基本比例,明确不同的岗位职责,实施不同的教师评价标准,以满足新闻教育中实践性课程的教学。将现有新闻媒体和高校新闻院系之间的“双挂”由虚变实,由挂名到实干,即完全脱离现职到对方的实际岗位承担业务工作,在政策、待遇、考核等方面健全制度,对于更适应也愿意从事新岗位工作的人员经过考核也可以长期留用。媒体和高校可以在一定的政策支持下实现对口定点合作,共建实验教学和实习实训平台并优先安排毕业生就业。学校在政策、经费上对新闻专业教师和学生的校内实验教学项目和校内媒体实践项目等实践活动给予有力支持,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创办校内期刊、报纸、新闻网站、网络电视台等媒体实践活动。如我院学生创办的《共响报》和课外实践活动“影像中南”在校内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共响报》自首届新闻专业学生创办至今已出刊逾百期,从总编、编辑、记者到印务全都由学生自己担任。每月一期,聚焦校园热点,贴近学生生活,以深度报道为特色。在校园媒体中有“小南方周末”的美誉。一年一度的“影像中南”DV大赛已走过十年历程,“大学生办、大学生拍、大学生看、大学生评”是该活动的基本特色,全部影像作品均为在校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摄,该活动2012年获得了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但这类活动在教师参与指导、学生的参与面以及与当代传媒实践的结合上还有很大的改进与提升的空间。


  4、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全球化的时代已经来临。媒介融合既是信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推进这一过程的强大动力。全球化的冲击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水平是新闻传播院系面临的共同课题。


  国内高校各新闻院系因自身条件、优势的差异,在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方面的探索有不同的层面和途径,但大体上可以沿着由浅入深、由点到面,逐步深化发展的路径进行。一是逐步提高新闻传播教育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可以从引进具有海外新闻传播教育背景的高水平人才和派送现有骨干教师到海外高水平新闻传播院系访学研究入手,使新闻传播教育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以适应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的需要。二是逐步增加双语课程的开设、条件成熟的时候可开设少量全外语课程,引进外文教材和聘用外籍专业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专业外语水平和新闻传播的国际化视野。三是引导并逐步建立本科阶段的新闻与外语双学位学习机制、在研究生阶段定量吸收具有外语专业教育背景的优秀毕业生攻读新闻传播硕士学位,培养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新闻传播人才。四是吸收、借鉴海外高水平新闻院系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加大新闻传播专业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五是加强与海外高水平新闻院系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建立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机制,探索“3+1”、“2+2”等“国内+海外”合作培养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新模式。


  新传媒时代的到来,媒介融合,如潮涌动,新闻传播作为国家文明程度的第一窗口、推进社会稳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其地位与影响力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为推进新闻传播事业的良性发展、适应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工作的需要,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任重道远,只有坚守理想、放眼世界、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胡德才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