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国际贸易 > TPP原产地规则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潜在影响及应对策略

TPP原产地规则对中国纺织服装业的潜在影响及应对策略

翟立强 黑河学院

美国正式加入并开始主导《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以来,一直致力于构建以全球价值链为基础、以“第二代”贸易政策措施为主题的新型贸易协定,并努力将其打造成为高标准、高质量的跨区域自由贸易区,以期实现“重返亚太”的战略目标。TPP谈判涵盖金融服务、竞争政策、原产地规则、环境与劳工标准等多项议题,其中原产地规则是谈判的重要议题之一。原产地规则在自由贸易区运行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判定最终产品是否原产于某一成员国继而享有关税优惠待遇的基本法律依据。以美国为核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是较为成功的自由贸易区实践,被多数后建的自由贸易区效仿参照。NAFTA规定纺织品服装原产地规则采用纱后原则,美、加、墨三国制造纺织品所使用的纱线必须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部生产时才能获得原产地资格,享有关税优惠待遇。实践证明这一做法促进了美、加、墨三国之间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阻碍了非成员国纺织品服装向美国的出口。纺织品服装在世界货物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自然成为TPP谈判的重要内容,谈判中美国坚持推行严格、复杂、苛刻的原产地规则。鉴于美国主导与推动TPP谈判的发展,TPP针对纺织品服装原产地规则很有可能采用纱后原则或更为严苛的纤维后原则。当前,TPP谈判各方早日达成协议的意愿日趋强烈,针对敏感商品的谈判也取得新的突破,在美国积极推动下,TPP谈判不断取得新进展,近期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大大增加。TPP一旦实施,必将引发亚太地区现有纺织品服装生产网络的重新洗牌,将对中国纺织品服装业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在考察中国纺织品服装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TPP原产地规则实施对中国纺织品服装业的潜在影响,提出应对策略,促使中国从纺织品服装大国向纺织品服装强国转变。

一、中国纺织品服装业发展的现状

纺织品服装业作为传统产业的典型代表,是发展中国家迈向工业化过程中的支柱产业。2005年MFA∕ATC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品服装业迅速发展,企业数量逐步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与出口国,在全球纺织品服装分工与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笔者运用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等权威机构公布的数据,考察中国纺织品服装业发展的现状。

(一)经营状况整体平稳,利润率大体上保持逐渐上升的趋势并趋近于10%

纺织业和服装业属于典型的竞争性行业,具有企业数量多、就业人数多、市场竞争性强等基本特征。2014年中国纺织业规模以上企业达38319家,服装出口企业达5万家。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纺织品服装业经营状况整体平稳,利润率大体上保持逐渐上升的趋势。2013年—2014年纺织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36160.6亿元和38091.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2.5%和7.0%;实现利润总额分别为2022.7亿元和2065.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1%和3.6%。2013年—2014年服装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250.9亿元和20769.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1.3%和8.0%;实现利润总额分别为1141.1亿元和1247.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9.8%和10.5%。两行业利润率变化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服装业利润率高于纺织业,前者利润率高于10%,后者利润率低于10%。2012年两行业利润率降幅明显,2013年纺织业利润率上升幅度超过了服装业,并都趋近于10%。

(二)出口总额不断扩大,但增速呈现一定波动性

2010年—2014年纺织业出口总额分别为771亿美元、947亿美元、958亿美元、1069亿美元与1121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8.4%、22.9%、1.2%、11.7%与4.9%;服装业出口总额分别为1295亿美元、1532亿美元、1591亿美元、1770亿美元与1863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0.9%、18.3%、3.9%、11.3%与5.2%。两行业出口总额不断扩大,纺织业出口额由2010年的771亿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1121亿美元,服装业出口总额由2010年的1295亿美元上升到2014年的1863亿美元。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中国纺织品服装在2010年和2011年出口总额增速较快,同比增长达到20%左右。2012年由于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缺少国际知名品牌等方面原因导致主要出口市场订单减少,出口总额增速大幅回落,纺织业与服装业出口总额分别同比增长1.2%与3.9%。2013年出口总额增速恢复到11%左右,2014年出口总额增速明显放缓。

(三)出口市场集中度高,向美国、日本等TPP成员国的出口占总出口中的比重正在缓慢下降

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经济体,其中美国、日本、加拿大与澳大利亚是TPP谈判重要成员国,四国纺织品服装市场对于中国纺织品服装业发展而言至关重要,尤其美国是世界各国纺织品服装必争的市场。2010年—2014年中国向四国出口纺织品服装总额分别为756.3亿美元、804.7亿美元、800.6亿美元、804.5亿美元与781.1亿美元,占中国纺织品服装总出口中的比重分别为34.8%、32.5%、31.4%、28.3%与26.3%。从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纺织品服装向四国的出口占总出口中的比重正在缓慢下降,由2010年的34.8%下降到2014年的26.3%。美国、日本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高,消费层次多样化,一直以来是中国纺织品服装最重要的出口市场。近几年,中国向美国、日本出口纺织品服装总额增幅明显下滑。2012年向美国出口总额同比增长只有微弱的0.1%,而向日本出口总额同比下降了0.7%。2014年向美国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2%,而向日本出口总额同比大幅下降了18.7%。

二、TPP原产地规则实施对中国纺织品服装业的潜在影响

(一)削弱了中国纺织品服装的价格竞争力,导致在美国、日本等TPP成员国中市场份额下降

纺织品服装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多数发展中国家迈向工业化进程中支撑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由于全球化程度高、进入行业门槛低、产品替代性强等方面原因,纺织品服装贸易规则特殊,贸易谈判也十分复杂和敏感。中国是世界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与出口大国,却一直缺乏国际知名品牌,“质优价廉出口量大”是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主要方式,造成纺织品服装出口企业利润率普遍偏低,资本积累不足,创新能力不强。

由于纺织品服装的敏感性,TPP成员国均将其列为本国关税高峰产品,2011年平均最惠国进口税率普遍在10%以上。譬如,2012年日本仍对部分纺织品服装征收较高关税,棉织物关税税率为5.6%,棉制服装为10.9%,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享受日本给予的普惠制关税待遇,但实际上日本已将部分纺织品服装排除在普惠制适用范围之外。

TPP原产地规则一旦实施,TPP成员国之间纺织品服装进出口将免征关税,这将大大促进TPP成员内部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目前,中国并未加入TPP谈判,意味着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到TPP成员国仍将被征收高额关税,削弱了价格竞争力,在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TPP成员国市场上面临来自越南、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纺织品服装的竞争压力,市场份额将持续下降。

(二)抑制了纺织品服装企业升级,阻碍在全球价值链条上向高端环节攀升

纺织品服装全球价值链涉及范围较广,从设计、研发、原材料处理、生产制造一直到品牌和营销。在全球价值链上利润分配并不均匀,进入壁垒低的生产制造环节位于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较低,获利自然也就最少;发达国家凭借人力资本充裕、技术水平高与创新能力强等优势主要从事设计、研发、品牌和营销等环节,攫取高附加值的垄断利润和经济租金。

目前,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通过贸易方式嵌入到全球价值链,但由于生产设备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经营规模小、缺乏国际知名品牌、无法满足全球质量与环境标准等方面原因,被锁定在低端生产制造环节,主要通过代工与贴牌,赚取生产加工费,获利偏少。

纺织品服装企业实现升级一般要遵循从流程升级到产品升级,再到功能升级,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具体到升级的路径主要包括市场扩张能力的提升与技术能力的升级,这就需要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加强与国际采购商、品牌制造商的互动,在提高销售收入的同时还可以向其学习,产生知识溢出效应,逐步提升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以此实现在全球价值链条上向高端环节攀升。

TPP原产地规则一旦实施,成员国之间的贸易联系会日益紧密,生产环节分工与布局将重新进行调整,引发亚太地区纺织品服装生产网络的重新洗牌。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有可能受到来自墨西哥、越南、马来西亚的挑战,造成与国际采购商、品牌制造商的联系与互动减少,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中的市场份额与外资吸引力降低,对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实现市场扩张能力的提升与技术能力的升级产生不利影响,阻碍在全球价值链条上向高端环节攀升。

(三)打破中国与美国在纺织品服装业已经形成的产业链,中国将减少从美国进口纺织品

根据纺织品服装业阶段发展理论,中国位于黄金阶段,产出结构为生产复杂高级的服装及纺织品在产出中的比重增加,成为纺织品净进口国和服装净出口国。美国位于衰退阶段,产出大部分为化纤类纺织品,成为纺织品净出口国和服装净进口国。

美国出口的纺织品主要为纱线和布料,中国是其重要的出口市场。从纱线出口总额来看,2013年美国向中国出口纱线总额为8.5亿美元,仅次于洪都拉斯的9.2亿美元,高于墨西哥的6.9亿美元、加拿大的4.3亿美元与东盟的2.4亿美元。从布料出口总额来看,2013年美国向中国出口布料总额为5亿美元,在TPP谈判国中仅低于墨西哥的35.3亿美元和加拿大的13.2亿美元,高于日本的2.6亿美元、澳大利亚的0.8亿美元、马来西亚的0.5亿美元及其他谈判国,也高于东盟的2.4亿美元。美国是中国纺织品服装最重要的出口市场,2013年—2014年中国向美国出口纺织品服装总额分别为406.7亿美元与411.8亿美元,占中国出口美国全部商品中的比重分别为9.2%与8.8%。

当前,中国已成为美国纺织品出口的重要市场,两国在纺织行业形成了重要的产业链。TPP原产地规则一旦实施,将打破两国在纺织品服装业已经形成的产业链,促进了TPP成员国内部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引发纺织品服装全球价值链的重构。美国对来自中国的纺织品服装征收高额关税,削弱了其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导致中国纺织品服装在美国的市场份额降低,出口企业收益减少、资本积累不足与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也将降低从美国进口纺织品的规模。

三、中国应对TPP原产地规则的策略

(一)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为纺织品服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自由贸易区是区域间各国为加强区域经济合作,规避贸易壁垒而采取的一种折中选择。中国正逐步构建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积极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商建自由贸易区。通过自由贸易区建设可拓展我国的贸易发展空间,优化贸易结构,获取非传统收益,化解与贸易伙伴的贸易争端。建设自由贸易区的成效显而易见,但由于各国在自由贸易区的功能定位、利益诉求方面存在差异性,建成自由贸易区仍需经过多轮谈判,克服重重困难才能达成。

譬如,中国与印度在贸易政策、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冲突,皮革制品、纺织品等产业存在竞争关系,导致贸易摩擦增多,降低了共建自由贸易区的意愿。按照编码协调制度第11类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包含HS50到HS63共14章纺织品服装全部类别,根据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显示,两国在HS50章蚕丝、HS53章其他植物纤维、HS57章地毯及纺织材料的其他铺地制品与HS63章其他纺织制品等四章产品竞争性较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愈加剧烈,贸易摩擦时有发生,阻碍了两国早日建成自由贸易区。

中国与贸易伙伴共建自由贸易区过程中,应注重与谈判国共同建立利益评估与冲突化解机制,建构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平衡双方利益诉求,多与谈判国进行对话、交流与协调,顺利解决贸易摩擦,加强双边经贸关系,逐步扫清建立自由贸易区的障碍,为我国具备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二)充分发挥政府规划与政策的引导作用,促进纺织品服装业的发展

2005年MFA∕ATC配额取消后,中国纺织品服装业迅速发展,成为我国最重要的出口产业之一,为解决就业与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中国纺织品服装业转型升级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包括:①劳动力成本相对劳动生产率上涨过快;②金融资源配置扭曲,资金成本过高;③土地成本过高;④流通成本过高;⑤知识产权保护成本过高;⑥环保约束加强。政府为从根本上解决纺织品服装企业提质增效与转型升级,需要充分发挥规划与政策的引导作用,进一步推动改革的步伐,深化相关领域的改革。

政府可以通过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建立金融机构、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与完善创新激励机制与环保退税机制等领域的改革,真正做到“有所为”与“有所不为”。逐步下放政府审批权限,减少政府对企业经营的直接干预,降低企业准入成本,并为企业发展和能力升级制定规划方案,从而促进纺织服装业的发展。

(三)纺织品服装行业协会履行基本服务职能,为政府与企业提供双向服务并约束企业的行为

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协会要尽快形成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的职能化队伍,提高自身组织和协调能力。利用信息优势、人才优势与地缘优势,为企业提供投资服务、语言服务、培训服务、制定技术标准服务与信息化服务,促进上、中、下游产业进行高效的信息交流与有效的分工协作,协助企业积极应对贸易摩擦。

协调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既体现行业协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和要求,同时也为政府部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和建议。通过强化行业协会的基本服务功能,为政府与企业提供优质的双向服务,发挥连接企业与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政府制定的制度和法律框架内,通过质量检查、抽查等活动发挥对行业协会成员进行监督的职能,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实行市场管理。制定和完善行业的相关章程、规范与标准,实现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对接,约束行业协会成员的行为,加强行业自律与互律,制止不公平竞争行为,维护正常的进出口贸易秩序,从而推动中国从纺织品服装大国向纺织品服装强国转变。

(四)纺织品服装企业实现升级,在全球价值链条上逐步向高端环节攀升

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通过贸易方式嵌入纺织品服装全球价值链,但由于市场扩张能力与技术能力的制约,只能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制造环节,利润微薄,资本积累不足。纺织品服装业被认为是典型购买商驱动的全球价值链,品牌专营商和品牌制造商控制着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环节,获利丰厚,对发展中国家纺织品服装企业的升级进行抑制和阻碍。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需要不断进行产业升级,实现市场扩张能力的提升、技术能力的升级与自有品牌制造(OBM),在全球价值链条上逐步向高端环节攀升,而不能仅仅局限于贴牌、定牌生产。

通过“出口转投资”模式,实现市场扩张能力的提升。中国作为纺织品服装世界生产大国与出口大国,通过低价参与国际竞争,容易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产生贸易摩擦,对中国发起贸易救济措施,使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利益受损。中国纺织品服装企业可以通过“出口转投资”模式,将制造环节外包给越南、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积极参与跨国兼并、重组与收购甚至在国外直接注册公司和品牌。集中精力做好营销网络的构建、广告策划、品牌的运作与维护,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创建出在全球市场上有一定影响与声誉的品牌,以此提升市场扩张能力。

加强与品牌专营商、品牌制造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技术能力的升级。中国纺织品服装业在政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力素质、市场容量等方面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具有比较优势,有利于引进和利用外资。纺织品服装企业要利用自身优势,与全球价值链中的主导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信息流动、知识外溢和动态学习效应,以外源性技术转移作为提升创新能力的催化剂,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核心技术,实现技术能力的升级。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