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用户名:admin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国际贸易 > 中国大豆制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创新路径探讨

中国大豆制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创新路径探讨

曹永芬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从上世纪末开始,大豆成为我国重要的进口谷物,我国也逐步成为大豆的主要进口国。而进入本世纪,在继续保持对大豆进口的同时,我国的大豆制品出口发展迅速。大豆制品投入成本低、回收周期短、经济收益快,对于保障我国农产品贸易出口平稳营收、助推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展、提高农民群体经济收入等有关键作用。本文基于我国大豆制品出口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推动其出口增长的创新举措。

一、当前中国大豆制品出口的基本现状

(一)出口总量逐年增加

进入本世纪,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十余年间,我国大豆制品的出口条件与环境都大为改善,出口总量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良好态势。据中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发布的《2014年1-12月主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数据》显示:2014年1-12月,我国大豆制品出口总量达到290.6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0.3%,较2012年同期则增长15.2%,已经实现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连续6年的平稳递增。通过具体数据分析又可以看出,除了豆料、豆粉、豆油、豆面、豆片、豆种等半成品制品呈现出稳定的增势之外,豆鼓、豆酱、酸豆奶、腐乳等精加工类大豆制品近年来崛起的新产品,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其中加工类大豆制品在2014年3-10月间进入了井喷式的出口量递增阶段,其出口总量达到了21.1万吨,与去年同期增长了19.7%,较2012年同期则增长了25.3%,而2011年,加工类大豆制品的出口总量仅为9.7万吨。总量的逐年递增,也奠定了我国大豆制品出口贸易创收的坚实基础。

(二)出口种类持续增多

我国大豆制品类型众多、产品丰富,这也造就了其多样性的产品输出特色。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大豆制品的出口贸易种类持续增多,逐渐适应了需求多样的国外市场,并开始依据市场变化,进行产品种类的增减调整,从而也进一步巩固了多样性输出的优势。据国家农业部联合海关总署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12月,我国大豆制品出口种类已经达到了5大类,分别为黄大豆、青大豆、黑大豆、其他大豆以及饲料豆,分为初级半成品以及加工制品两大形态,又可细分为19类小项。2014年,小项目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个,主要为固态、液态的调味品制成品,增幅达到10.3%,较2012年则增长了19.4%,多样化产品输出格局得到持续加强。需要指出的是,2014年新增的5小项中,制成品占了3个,其中尤以酸豆奶、豆腐乳、豆制糕点以及豆豉等风味加工制成产品的表现最为抢眼。以酸豆奶产品为例,2014年其新增了固态冻酸奶这一新品种,具体又包括了香草、果冻、芦荟、橄榄等11个细化品类,选择极为丰富,比之前细化品类最多的腐乳类豆制品还多了4种,增加了150%。近年来在国际市场颇受追捧的中国风味豆制糕点,其在2014年也新增了环保便携式品种,主要分为纸袋装、塑料装以及钢罐装3大类,其中又细分为方形、圆形、球形等7种具体形态,相较去年、前年都有30%以上的更新率。正是得益于产品种类的不断增加,我国大豆制品也得以在国际贸易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三)出口创收稳中有升

创收额是衡量出口贸易综合质量的关键参照,历来也被我国农业贸易部门所重视。在完成了大豆制品现代化改造与运营市场化开拓之后,其出口创收也开始进入高速增长期,虽然在2008年全球金融贸易危机以后,大豆制品的出口创收增速减缓,然而总体营收则保持了稳定增长,稳中有升的良性势头始终维持。据我国农业部、发改委联合发布的《2014年1-10月主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数据报告》显示:2014年1-12月,我国大豆进出口创收总额达到了7.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同6.7%,较2012年则小幅增长5.1%。其中,大豆制品出口总额达到了11.8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7.9%,这是继2008年以来,出口创收与贸易顺差的增长率持续6年突破7%的节点大关,稳中有升的增长趋势也得以巩固。细化来讲,豆料、豆粉、豆油、豆面、豆片、豆种等初级半成品都实现了创收总额的持续增长,而豆奶类、豆制品糕点类产品的创收涨幅最为突出,酸奶产品的创收总额最高,虽然相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的高速增长势头,有所减缓,然而整体上稳定上升的增长趋势,依然值得肯定。这种稳中有升的创收表现也为大豆制品创收总额的持续上涨提供了扎实后劲。

二、中国大豆制品出口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初级半成品占比过大,品质相对粗糙

我国大豆制品的生产途径主要有三类,大豆压榨与精炼豆油(食用油加工)、大豆生化提取。其中出口的大豆制品基本为大豆原料和豆粕等初加工的半成品。而初级半成品由于普遍属于豆粉、豆片、豆料等半成品,精细度不足,包装性单一,其整体品质也难免粗糙低劣,这在降低其外观吸引效力的同时,也削弱了其竞争力。以占我国大豆制品出口贸易最大比例的豆粉类产品为例,其生产渠道虽然实现了机械压榨与人工压榨的交替结合,然而在精加工、细包装上还比较粗放,半成品豆粉的纯度差别较大,经常会有不明沉淀物、漂浮杂质出现,且其普遍为外观设计老旧、规格容量不一的塑料桶,图案简单,印刷单调,有的甚至模糊掉色,不可辨认,严重影响了其整体质量。在进入国外市场之后,也没有依据当地实际进行外观改进,这就很难与价格略高、外观精美、品质出众的其他国际同行的豆类制品进行竞争。

(二)产品种类偏向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量大

据统计,2013年我国大豆制品的机械化水平低于5%。从政策推动来看,对于大豆制品机械化的推广,我国政策非常滞后。2014年12月农业部办公厅才给出了初步的指导性意见《大豆制品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通知印发》。与实现大豆制品生产经营全面机械化的发达农业国家相比,目前我国的大豆制品生产还处在由传统人力向现代机械过渡的转型调整期,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产业模式普遍存在,且传统的费时费力的纯人工生产经营始终未能有效减少,造成了人力、农药、机械种子、化肥、饲料等资源的过度消耗。如在吉林、黑龙江、山东等大豆制品出口大省,大豆选种、播种、养护、施肥、收割、加工等都具备了一定规模,在国际上也享有知名度,然而生产模式的落后所造成的投资成本的激增,无疑成为制约其耗损降低、效益增长的短板。以吉林省的松江大豆加工为例,这一地区生产基础深厚、工艺流程成熟、产品质量过硬,唯独在生产经营模式上表现得颇为滞后,不仅在大豆的全自动搅拌、豆粉输送、罐装打包等机械运转环节安排了大量人力,进行所谓的人工监督,而且在绘图设计、包装、运输等流程中也过度依赖人工操作,其冗杂拖沓的生产经营效率着实令人堪忧。

出口国家较为局限,分配不平衡,依赖性比较强。大豆制品生产成本小、工艺流程少、市场固定化,这是其优势所在,也是其限制所在。我国大豆制品的出口贸易起步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初期以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为出口对象;进入九十年代,才逐步扩展到东南亚、西亚、东非以及欧美地区,而真正实现市场拓展的高速推进,则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其依托价格与质量优势,迅速打开了北非、拉美等地区的市场,并与当地经销商建立了长效性的合作机制,对于其依赖性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目前,我国大豆制品出口主要集中在韩国、美国和日本,占我国大豆出口总量的86%,其他国家额度都非常少。由于对于以上国家地区的依赖粘性过大,短期之内也很难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这就使得潜在的贸易风险进一步扩大,亟待进行调整。

三、推动中国大豆制品出口增长的创新举措

第一,加大高级制成品输出比例,提升产品整体品质。鉴于我国出口的大豆制品多为初级的半成品、整体品质相对粗糙的实际情状,加大高级的精细化制成品的研发、生产、经营以及投放比例,提升各类大豆制品的整体品质,才能有效缓解不利局势影响,增强产品的品牌效力。具体而言,要依据当前我国大豆制品以豆粉、豆料、豆片为主,豆酸奶、豆制糕点等为辅的既有格局,在着力更新主要出口产品生产经营形式渠道的同时,也要兼顾次要出口产品的调整改良。如要改进豆粉、豆料以及豆片的精细生产,选择材质环保、质地优良以及设计新颖的外观包装进行加工,改善过去疏于外观设计、品质流于粗糙的不利形象。此外,对于作为次要辅助出口产品的豆酸奶与豆制糕点,也应当在现代化生产加工上进行调整突破,有效规避产品不良率低下、产品规格不符国际主流惯例等错误,继而也为大豆制品出口贸易的更新改革奠定有利的前提基础。

第二,确立集约化产品生产种类,降低资源消耗成本。面对大豆制品生产模式偏重劳力资源、资源损耗程度大等不利现状,确立集约持续化的生产经营策略,降低各类运作资源的消耗成本,无疑是改良滞后生产经营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可行之策。一方面,要逐步减少对于人力的依赖性,合理依据生产经营的资源支配的实际情况,进行人力配置的适度削减,如在豆粉、豆料、豆片等半成品的加工包装过程之中,就可以采取分步骤、划时段、换岗位的方法来进行生产经营的辅助检查,这样就可以将多余人力分配到其他生产经营岗位,这就可以节约大量人力,也提高了协作效率;另一方面,要合理降低人力进行资源利用的强度,灵活使用现代化科技机械来节约生产资料。如在豆酸奶、豆腐乳、豆制糕点等的生产经营之中,就可以推广全自动或者半自动的脱皮机、粉碎机、压榨机、发酵器、封装机等等先进设备,只需要少量人操作即可,这样就可以减少由于人工粗放生产经营而导致的生产资料的大量浪费,从而积累更多的资源与资金进行其他豆类制品的升级换代。

第三,完善多元化新兴市场战略,扩大品牌影响效力。对于当前我国大豆制品出口对象相对单一,地区依赖性较大的瓶颈,完善运作多元化、风险分散化的市场战略布局,通过拓展新兴市场、扩大品牌影响力,充分配置优势资源、降低潜在的贸易风险。首先,要在继续保有北非、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地区为稳定的市场,并逐步向北非临近的沿地中海国家与地区、紧邻拉美的北美地区试水投放适量的新式产品,如豆酸奶、豆制糕点等,再根据市场反馈,着力开发新的潜在市场;其次,要走品牌化发展之路,重视品牌的无形价值与带动性,集中扩大大豆产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例如在注重消费体验的欧美地区,就可以依照当地社会的审美取向,结合中国传统的艺术趣味,设计出一些名称独特别致、外观中西结合、口感多样美味的精细化豆制食品,以取得吸引顾客、扩大影响的品牌效果。

第四,兼顾国外与国内市场共进,缩小外贸内需差距。内需与外贸是相辅相成的两大作用组件,任何一方的过度凸显,都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当前我国大豆制品在对外贸易上整体向好,市场拓展也渐入佳境,然而在内需开发上则相对乏力。当一些在国内销售的品质相对低劣的大豆制品陷入滞销之时,就会出现个别投机企业将其对外分销,这就容易造成外贸的豆类商品质量的良莠不齐,导致国内大豆制品的整体形象受损,最终导致外贸内需的双双亏损。所以,必须要兼顾国际与国内两大市场的同步共进,重视市场信息的彼此交换、产品资源的相互投放。如在国内市场,可以借鉴在国外市场反响良好的外贸大豆制品,比照生产与投放,并依据国内实际进行调整改良,同时,也可以将研究成果运用于外贸大豆制品中。这样一来,也就有效缩小了外贸与内需之间的整体差距。

第五,引进国际化先进理念技术,增加产品竞争实力。国际上的经济竞争实质上即是人才与技术的相互比拼,对于依托人力、土地等资源的大豆制品的对外贸易而言,也不例外。面对日新月异、复杂多样的国际贸易市场局势,只有拥有并掌握全球领先的大豆产品的生产经营的理念技术,才能实现产品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从而在剧烈的竞争之中站稳脚跟。结合我国大豆制品生产经营的实际现状,首先是要大力引入国际通行、人性合理的现代化的生产与管理的理念与制度,摒弃粗放、滞后的传统人工运作意识;其次是要重点吸收最新、最为尖端的技术设备,完成对于我国大豆制品产业的硬件升级,提高其生产经营的效率;再者是要学习国外优秀同行的经验技巧,为我所用,走自主开发创新之路,形成大豆制品在生产经营上的独特优势,从而增强自身核心的综合竞争力,进而实现在竞争浪潮之中的脱颖而出。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