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国际贸易 > 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及其升级途径探析

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及其升级途径探析

王跃华 浙江树人大学

出口产品的质量,是增加外汇储备、增强外贸整体实力的关键因素,作为衡量出口产品综合价值的主要参照,产品的质量好坏也是最受消费者重视的核心指标。在经历了过去几十年市场剧烈竞争的考验与积极转变后,我国出口产品开始由最初的价格优势战转向了品质品牌战,运作模式也逐步趋向成熟,部分产品质量的提升幅度尤其令人瞩目,这也成为了我国出口产品与国际同行分庭抗礼的优势所在。本文将对出口产品的质量进行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并根据出口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主要途径。

一、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基本现状

(一)我国出口产品不良率持续降低

不合格率,也称之为不良率,是表示单位数量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占比,对于判断产品整体品质有重要的参照作用。我国历来注重出口产品的不良率检测把关,力求最大限度地保障产品的合格率,这也确保了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不良率得以持续降低。

据商务部近期发布的《2014年度中国出口产品质量报告》显示:2014年1-12月,我国出口产品整体不良率继续下降,全年平均为3.86%,较去年同期降低了9.3%,与2012年相比,则又降低了13.9%,整体走低趋势明显。这是除2009年突破4%的上限之外,我国出口产品质量连续5年低于3.96%的国际平均不良率上限。所以,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不良率已经基本完成了低发生率的阶段转换,这也为出口产品的顺利销售奠定了前提基础。

(二) 我国出口产品的认可度持续有效提升

认可度是某一产品或服务在消费者群体之中的受欢迎、接纳的数量表现形式,可以直观地总结出产品或者服务的优劣表现,并便于对产品或者服务进行对应调整。我国出口产品最初以价格优势打入了国际市场,后来也适时加强了品质性,从而也牢牢确立了在国际市场上“物美价廉”的品牌形象,其整体认可度也不断得到了有效提升。

从国家统计局联合海关总署发布的《十二五期间出口产品质量白皮书》中可以看出,2011-2014年这4年间,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认可度实现了提升与突破的同步并进,由2011年的年均51.3%达到了2014年的年均64.3%,已经远高于国际通行判定标准53.2%,其中2014相较2013年的增幅为12.6%,比2012年提升了19.3%,比2011年则提升了23.2%。而在西欧、北美以及大洋洲等新兴市场地区,我国出口产品质量的认可度也实现了实质性的突破,2010年-2013年则持续保持了提升趋势,分别为56.9%、57.2%和57.7%,在2014年则达到了57.9%,在西方国家以及地区的消费者群体之中的高认可度格局已经基本确立。

(三)我国出口产品占有率逐步扩大

占有率体现了产品或者服务在市场份额上的稳定性,对于扩大知名度、提高影响力以及增加经济效益可谓意义重大。我国出口产品在赢得了“物美价廉”的良好赞誉之后,也实现了市场占有率的节节攀升。国家统计局在其公布的一份《加入WTO以来我国出口产品市场占有率分析调查》中,报告中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平均占有率已经突破了15.3%的关键节点,而在2014年,这一平均占有率则达到了16.2%,仅次于美国的19.5%以及欧盟的17.6%。

需要指出的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出口产品在西欧、北美以及大洋洲等地区的占有率有了显著提升,在2009年,这一占有率首先在西欧实现了突破,达到了7.8%,紧跟其后的北美与大洋洲则分别为6.9%和5.7%。此后在西欧、北美以及大洋洲地区,我国出口产品的占有率逐年扩大,初步完成了对于西方市场的产品布局。也正是得益于平均占有率的逐步扩大,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影响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其经济效益也实现了稳定增长。

二、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出口产品规格缺乏统一性

我国出口产品主要包括农产品、原料工业品、化学品、轻纺织品、橡胶用品、机械制品等,其中工业类制成品、化学品、机械制品等产品都属于资源复合型的高一级制成品,工艺流程复杂、细节工序多样,需要在规范的规格标准的规引之下进行生产、检测。而由于起步阶段不尽相同,生产模式差异巨大,加之一系列法律法规的缺失,当前我国某些制成品类的出口产品还缺乏统一的规格标准,这也使得其生产流程显得混乱、粗放。

比如,在环渤海经济带的辽宁鞍山地区,集聚了大量化学化工企业,化学品是其优势出口产品,但大多为液体状的瓶装产品,易破碎、易泄漏,需要统一规定容器的材质、形状、体积以及标识,才能确保其安全性。由于缺乏统一规格,2009年鞍山本地的化学龙头企业中橡、海华、七彩等一批出口产品被欧洲客户拒绝接收,中橡等数家企业诉至欧盟国际仲裁委员会,后经欧盟外贸仲裁委员会的调查,依据双方合同条款中的产品规格规定,判定中橡等中方原告企业未履行生产义务,导致产品瑕疵出现,应当自行担负经济损失。败诉使得中橡等企业亏损严重,并一度对当时辽东半岛的化工产业也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二) 我国出口产品外观缺乏新颖性

新颖性是某一产品在外观表现上区别于其它同类型产品的重要标志,集中凸显了产品的设计创意、视觉质感。在我国出口产品中,服装、玩具、饰品、化妆品等制成品比较注重外观设计,也比较容易确立产品优势,然而受制于设计理念落后、策划人才单一以及工艺技术落后,有些出口制成品类的整体外观设计缺乏鲜明的新颖性,对于消费者群体的吸引力显得微弱。

在衣帽鞋类产品中,我国出口产品在数量、种类上并不处于劣势,然而在造型、构图以及染色等设计细节上却存在明显的短板,这也削弱了其竞争力。例如在2010年,新世纪、品尚等两家广东佛山本地的外贸服装企业获得了意大利某服饰品牌5千万欧元的服装ODM代工订单,可以自行进行设计,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代工企业应当在创新性上取得突破。而由于在造型款式上相对老旧,构图上缺乏新意,染色又过于粗糙,故而在交付首批订货之时,即被意大利客户企业所拒。经过协商,意大利客户企业仅支付首批订货的一半款项,新世纪、品尚也因此遭受了巨大损失。

(三) 我国出口产品品质缺乏耐用性

与规格、外观相比,产品的使用期限更具实用性,也更为市场和消费者群体所重视。我国出口产品早期以低廉价格取胜,后来适时转向了以质搏优,推出了一系列结实耐用的高使用寿命产品,进一步确立了在发展中国家、地区的分销优势。但在一些快销品的生产过程之中,一部分出口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缩短工期,大多采取了松散的抽样监控与检测,对于产品应该具有抗腐蚀、低破碎率、高抗压性等耐用性能指标,都没有做到严格把控,从而也导致了其后的质量售后问题接踵而来,严重损害了出口产品的整体形象。

例如,2008年,浙江温州的23家小家电厂商生产出口的比萨锅、取暖器、烫发器、热水壶等,由于在使用寿命上存在明显缺陷,被美国与澳大利亚的海关卡扣。而且,由于美国与澳大利亚媒体也趁机大肆进行夸张报道,使得中国小家电出口产品陷入被当地冠以“慎用危险品”等不实名号的形象危机,并一度从当地超市中下架。

三、 我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途径

第一,要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制定统一产品规格。对于我国出口产品存在的统一规格标准缺失、形态表现杂乱无序的问题,则需要严格参照国际通行的标准体系,对应制定统一性的产品规格,从而改变当前混乱粗放的不利局面。譬如对于工业类制成品、化学品、机械制品等较为注重规格统一性的高一级制成品而言,就需要通过规范推广规格标准来指导并督促生产,重点检测各种瓶装、盒装、罐装、桶装等产品的规格属性,严格依照相关规定,采用合格、安全的同一类型的容器材质进行统一盛装,及时剔除掉存在的安全隐患。同时,也要依照产品属性,设计出简易实用的统一容器,避免使用体积过大而又造型复杂的容器模型,更要严密把关产品容积的足量与否、外文标识的图案说明等等,以提升产品规格的统一观感性,从而重塑我国出口产品整齐精细的整体形象。

第二,要更新外观设计形式,凸显产品新颖表现。鉴于我国出口产品出现的外观造型单调陈旧、新颖性观感不足等瓶颈,要着力更新其外观设计的不同形式、增加其外在形态的视觉体验,方能有力凸显与众不同的新颖魅力。如在服装、玩具、饰品、化妆品等制成品的外观设计之中,就需要确立立足传统、博采融汇的创新思路,摒弃一味模仿的设计理念。具体而言,首先在造型上,产品要既有中国传统的代表符号,又要契合国外消费者群体的偏爱意向,可以采取简约复古与潮流时尚相互交叉的演绎形式;其次在构图上,也要坚持民族风格传承与国外潮流吸收同步推进的务实策略,如在一些崇尚中国传统文化的地区,就可以多采取一些,突出中国传统艺术的别致之美;再者在用色上,也要形成独具一格的风格特色,使其拥有较高的辨识度。譬如近年来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的“中国红”等色调,就可以在分析国外市场实际需求的基础上,融入服装、衣帽、鞋靴、饰品等制成品之中,营造醒目出众的视觉效果。

第三,要强化材质优良属性,提高产品耐用性能。面对由于耐用性能不足、使用寿命缩短而对我国出口产品整体形象造成的不利影响,集中强化产品材质的优良属性,有效提高产品的整体耐用性能,已经显得刻不容缓。例如在钢质、橡胶类的生活用品的加工制作上,国内出口企业就应当严格把关其来源原料的检测验收,依照相关要求淘汰掉粗糙低劣的钢材、橡胶、皮革等原料。而在加工生产的过程之中,则需要加强实时监控、人工抽样以及突击检查的操作力度,全面监测并测试此类产品的抗腐蚀性、低破碎率以及高抗压性等耐用性能指标,以确保产品的合格性能。此外,国内出口企业也需要引入国际先进的生产加工的技术设备,在提升以上产品的耐用性能的同时,也可以辅助降低其损坏率,继而通过稳步提高出口产品的使用性能来重新获取国际市场的认可。

第四,要鼓励自主创新研发,开辟多品类产品线。价格低廉、质量出众是我国出口产品的特色与优势,保障了其在国际市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地区的高市场占有率。而伴随着其他新兴经济体在贸易产品上的后来居上,物美价廉已经无法成为我国出口产品的撒手锏,必须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工艺的龙头产品,才能有效抵抗高科技含量产品与更低价格优质产品的双重夹击。鉴于此,就需要我国相关主管部门与出口企业进一步加大科技研发费的投入,推动技术专利的产业化,促使我国企业快速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生产成本低以及吸引效力大的自主创新产品,以此来增强占据未来市场的竞争实力。

第五,要推动品牌创收策略,增加综合竞争效力。品牌效应是增加产品经济效益、提高产品无形价值的关键因素。我国出口产品种类多样、形式繁多,形成了成熟的运作体系。而唯独在品牌上建树不多,缺乏一大批具备国际知名度的代表品牌,这也遏制了我国出口产品整体创收的增长。这就要求我国相关主管部门与出口企业都能够积极推动品牌创收的发展策略,走立名声、扩市场的品牌之路,继而有效增加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效力。譬如,一方面,可以采取对外派遣与聘请指导的方式来学习国际先进同行的品牌运营模式,并结合国内企业自身实际,创立出一批名称别致、款式新颖、质量过硬的创优产品;另一方面,需要在国外市场进行品鉴会、推广会、体验会的同步开展,集中宣传创优产品的品牌价值,迅速形成市场效应,从而完成品牌战略的执行拓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高亮.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问题与解决途径初探[J].对外经贸实务,2011(06):41-46.

[2]刘国华.我国出口产品质量问题动物诱因探索[J].国际贸易,2012(08):61-64.

[3]陈国平.产品质量与外贸经营的关系研究[J].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3(02):106-110.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