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学前教育 > 让“尾声”也悠扬

让“尾声”也悠扬

小班幼儿由于年龄小,认识发展水平有限,还无法像成人一样去辨别形形色色的世界,因此在绘画中常常会出现非现实的形象或成人难以理解的符号。《指南》指出:幼儿对于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该对幼儿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与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因此,一幅幼儿作品,无论结果如何,教师都应以一种认真的态度,耐心地倾听幼儿对自己作品的解读,从而保护幼儿的创造性、自信心,并以此为基点进行恰当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必能帮助幼儿积累绘画技能,习得创作经验,增强创作信心。 
  直击现场: 
  【现场描述一】 
  “老师,老师,你快来看看我的画。你看,我画得好看吗?”孩子得意地向老师推荐着自己的作品。 
  “你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的,今天画的是放风筝,你画这些干嘛,来,换一张纸画。” 
  还没等孩子介绍自己的作品,老师已经迫不及待地评价完了作品。顿时,孩子一脸的期盼瞬间变成了失望,呆呆地望着被老师拿走的刚才还充满自信的作品,不知如何下笔。 
  【现场描述二】 
  “请小朋友把你画好的画贴到黑板上来。”然而幼儿绘画速度有差异,一小部分幼儿还没有画好,对于老师的要求没有理睬,继续着自己的绘画。“没有画好的也拿到前面来,等会中午再画。”就这样,三三两两地收拾张贴着,过了好一会儿终于所有孩子的作品展现在黑板上。 
  “请你看看,你喜欢哪幅画?为什么?” 
  “我喜欢这幅,因为画得很漂亮。” 
  “嗯,是的,这幅画画得真好。” 
  “我喜欢我自己的画,我画了一只小猫。” 
  “嗯,你画的小猫很可爱。” 
  “我不喜欢这幅画,他画得乱七八糟的。” 
  “是呀,我们画的时候要保持画面的干净,不能随便乱画。” 
  几轮过后,有的幼儿注意力开始转移,和同伴说话或东张西望等等,由于时间关系,虽然还有一部分的画没有讲评到,但是教师草草收场。 
  “老师,我的画你还没表扬到呢。”有的幼儿还想表达自己的作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 
  “现在我们要吃饭了,吃好饭后我们再来欣赏好吗?”然而饭后活动不是绘画,于是教师的承诺便无影无踪。 
  问题剖析: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往往在绘画的内容、工具、过程的指导中预设得比较详细,但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常常容易忽视。 
  1.“说画”机会少——评价不适宜。 
  美术活动教师的评价应基于对幼儿作品的了解,只有真正明白幼儿的创作意图、表达的意思才能做出合适的评价。然而在以往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幼儿作画过程中“说”的欲望,在巡回指导时简单询问幼儿作画情况,幼儿简单表达自己的绘画内容,有时甚至是问都没问就开始表达自己的看法。如现场描述一中,教师一看到幼儿绘画的内容与自己预设的有差距,不问清楚就制止了幼儿的创作。 
  在评价环节,又时常因为幼儿间作画速度差异大,寥寥几句点评收场,或有时根本没时间评价。这样的绘画活动缺乏了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与同伴、老师进行分享,充分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2.评价策略单一——评价缺实效。 
  评价欣赏的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平时的美术活动中,教师往往对幼儿的作品做出随意而简单的评价,语言宽泛。如现场描述二中,简单得用“画得漂亮”“画面要干净”“画得很可爱”等语言进行评价,而没有对不同类型的作品进行“特色评价”,幼儿也不知道自己及他人的作品到底为什么画得好?好在哪里等。这使得评价便失去了它本来的价值与意义,缺乏实效。 
  3.“解图”标准混淆——评价失价值。 
  幼儿的脑袋里装着成人无法理解的奇异世界,因此幼儿看待事物也总是显得与众不同。然而在美术活动的评价环节,常常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仅从成人的眼光和评价标准出发来衡量幼儿的作品,忽略了幼儿作为评价主体的地位和所应发挥的作用,从而使评价的价值大打折扣。 
  策略跟进: 
  策略一:“1+1式”肯定提升策略 
  幼儿的绘画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瞧,绘画小鸡开始了,有的孩子大胆地在画纸上创作起来,有的孩子看看边上的孩子也跟随着画起来,而个别孩子东瞧瞧、西看看,久久不愿落笔,甜甜就是其中之一。 
  “甜甜怎么不画呀?” 
  “老师,我不会。” 
  “甜甜的小手可能干了,前几天我们已经观察过小鸡了,你想一想小鸡的样子,画画看好吗?” 
  “我还是有点不会画。” 
  “没关系,你先试试看,如果你觉得画得不好,老师再给你一张画纸。” 
  “好的。”听了我的承诺甜甜这才放心地画了。 
  甜甜画了1只小鸡:“老师,我画好了。” 
  “尖尖的小嘴,胖胖的身体,这只小鸡真可爱。”甜甜听了我的赞美乐滋滋的。 
  “小鸡在干什么呀?” 
  “它们在晒太阳。” 
  “真有意思,其他的小伙伴呢?你再帮小鸡多画点小伙伴,这样它们就不孤单了。” 
  在幼儿绘画过程中即时性的评价很重要,特别是对于小班幼儿,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即时性评价更为有效。然而在即时性评价中,如果一味地泛泛而夸,幼儿会逐渐失去兴趣,从而使评价失去了原有的价值。采用“1+1式”的评价,即根据幼儿的绘画特点,以1个优点+1个需要改进的地方结合评价,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幼儿的创作个性,而且教师的建议能帮助幼儿提高绘画的表达表现能力。 
  策略二:“鼓励独创式”赏识评价策略 
  一次画狮子,多多非常大胆,不一会儿,一只大狮子已经呈现在绘画纸上。他对于自己的作品似乎也很满意,举手示意我去看看。 “老师,你看,我画的狮子!” 
  “嗯,真不错,这只狮子好威武啊。” 
  听着我的话,多多心里乐滋滋的,于是继续开始作画。过了一会儿,我又来到他身边,一看,呀,原本线条清晰的狮子不知何时多了很多“乱七八糟”的线条。多多一看我来了,迫切地想将自己的作品让我欣赏。 
  “老师,你看我画得好看吗?”我眉头一皱,虽然心里不怎么赞同,但还是不动声色,耐心倾听他对于自己作品的解读:“多多,这些是什么呀?” 
  “脚链啊,这只狮子太厉害了,我怕它逃走,所以脚上给它绑上脚链,这样就不会去吃小动物了。你看,这里我还画了个笼子,有了笼子它更加不能逃走了。”原来是这么回事,听了他的解读我一下子乐了,摸摸他的头,“嗯,这脚链和笼子都很结实,小动物这下就不用怕它了。” 
  在讲评的时候,我特地将多多的作品贴在黑板上,有的孩子就喊了出来:“哇,这是什么呀。”我马上示意多多,让他来解释自己的作品,孩子们听了多多的解读,当然再加上我的评价,对这一作品也有了进一步地了解。 
  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脑袋里有着成人无法理解的独特思维,因此那些在成人眼中有些异想天开的作品都是他们根据个人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正如多多所绘画的狮子,教师在评价时,鼓励他大胆用语言表达出来,耐心地倾听他对自己作品的解读,从而使教师看到了独特的狮子,尊重保护了幼儿的奇思妙想。 
  策略三:“情境驱动式”情绪调动策略 
  小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因此绘画时常常画一会儿就没了耐心。在一次绘画栅栏的活动中,活动一开始孩子们都认真地用线条表现着栅栏。但画了一会会,有的孩子便叫了起来:“老师,我画好了。” 
  我走到星星身边一看,只见小猪家的栅栏有些东倒西歪,有的线条很淡。“嗯,谢谢你帮小猪围了这些栅栏,不过栅栏能不能再牢固些,你看这根栅栏太细了,要是调皮的小猪一撞就坏了,你能帮忙再添一些牢固的栅栏吗?” 
  “嗯,好的。”于是孩子便再次进行了绘画。 
  我走到航航身边一看,只见小猪家三三两两围了几根栅栏。于是,我扮演成大灰狼,边观察幼儿的作品边说:“我是大灰狼,肚子好饿啊,我来看看谁家的栅栏缝缝大,我就钻进去抓只小猪吃吃。”“哇,这只小猪家的栅栏比较少,缝缝很大,我钻进去瞧瞧。” 
  “不行不行,你不能进来。” 
  “如果你把栅栏补好了我就不进去。” 
  于是,航航开始添加栅栏。有的孩子也发现了自己的栅栏太少了,认真地进行了加固。 
  根据3~4岁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能清晰地发现“玩”是他们最热衷的事。如何让幼儿保持作画的热情,让美术活动变得开心快乐?尝试创设一些情境化的美术活动场景,把幼儿引入模拟的场景中,由于眼见为实、直观、形象,让幼儿情不自禁地沉醉其中。如案例中,借助帮小猪围栅栏的情境,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以大灰狼的形象出现,引导幼儿发现栅栏的稀疏、牢固与否,从而进一步帮助幼儿掌握技能。足见在具体的场景中,幼儿感受更逼真,绘画热情自然更高了。让孩子在玩中画、学中画,兴趣更浓。 
  绘画的价值,在于它反映了个人独特且真实的自我。无论智愚鲁钝,创作的历程均是值得肯定的。美术评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关注着幼儿已有的和潜在的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因此,作为教师在活动中应根据幼儿现有水平和实际情况不断地给予评价,同时在对幼儿作品进行评价时要做到耐心倾听幼儿“说画”,准确了解幼儿作品所表达的意思,用赏识的态度去理解他们的作品,从而真正走入孩子的童心世界。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