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用户名:admin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旅游管理 > 旅游高职课程隐含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

旅游高职课程隐含素质教育的调查研究

李新泰?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200)

【摘要】旅游行业作为服务业就要求从业人员要遵守行业规范,更要具备良好人际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国家相关政策法规鼓励和支持发展旅游职业教育,旅游高职类院校作为旅游人才供给的主要来源提升人才素质培养责无旁贷,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被持续关注,隐性课程与素质教育有很高契合性,但在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需要深化。研究结合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实施电子问卷调查,参与调查的教师涵盖所有教学部门,人员构成与学院实际情况相符,课程设置中体现很多实践性内容,调查显示教师应大力提升自身能力以适应课堂实施素质教育,认为学生情况和课程特点适宜于素质教育,也有推进制度建设必要性,但现有教学设施设备已经不足够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最后建议提出应将课堂建设成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创造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利条件,促进教师对具体措施的交流和借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旅游职业教育;素质教育;隐性课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需要,尤其是2009年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出台以后,旅游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国家的政策目标是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众所周知旅游业属于服务型产业,旅游行业作为服务业就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遵守旅游行业操作规范,更要具备良好人际沟通的能力与技巧,这也是决定旅游行业需求高素质从业人员的内在因素。为促进旅游更快更好发展《旅游法》自2013年10月实施,其中第二十七条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发展旅游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这是国家从法律层面规定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提升,这也是提升旅游人才素质的外在要求。

在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升温的大环境促使旅游类专业人才需求旺盛,近几年国内各旅游院校或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但是从山东省内实际情况分析,旅游教育对旅游业的支撑力度不够,旅游人才特别是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面临结构性短缺和需求总量剧增的双重压力。

从对教育的宏观政策分析,我国始终把推进素质教育作为工作重点,高等院校通常是依照专业的特点设计完善的教学目标、课程体系,这些显性课程伴随学生完成学业。但在实际中各高等院校贯彻素质教育更多是依托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等,往往忽略在第一课堂的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隐性课程在教育领域的研究已经由来已久,隐性课程和人才素质培养有其内在契合性[1]。那么推而广之,在急需强化素质教育的旅游高等院校,在显性课程隐含素质教育是否可以事半功倍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学之中”,关于素质教育的文件和研究已经很深多,结合旅游行业急需高素质人才的实际,如何在旅游类显性课程中更好推行素质教育?这正是本研究的立意和初衷。

一、文献综述

(一)近十年研究大学“素质教育”的期刊文章情况

利用万方数据库检索平台,以题名词“素质教育”检索与大学相关期刊论文,结果发现自本世纪初开始到现在,对于此类的学术研究一直在每年1000多篇数量高位波动运行,说明大学素质教育持续被关注,具体见图示1。

在以上历年的相关文章中有多篇文章有其代表性。以高等教育的普通本科教育为例,宁青青基于素质培养的导向对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探讨[2]。进一步检索发现更多的文章是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展开。根据高职院校所对应的职业类别,已有文献涉及会计、旅游、英语、纺织、医学、电子商务、工艺品制作、电工、生物医药等等多个领域,如朱建华以高职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为例探索专业课程中渗透素质教育[3],李龙珠与刘淑红等在纺织类高职课程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教育[4],各作者结合其专业课程探索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既有理论层次的探讨,也有在实践中探索的总结,但在旅游领域的类似文章仅停留在理论层面,如张娴分析如何在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5]。

(二)在显性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有待细化

同上所述利用万方数据库检索平台,发现在大学课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文章虽有但不够系统,现有文章多是结合某一特定课程研究如何实施教育,其代表性不足,所以这也凸显本研究的价值意义。

显性课程通常是指学校在教育实施过程中有计划、有组织地课程安排,且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所体现的课程。由于各专业学科的逻辑组织和教材设计,每个学科领域都存在系列基本概念和原理,任课教师则会把这种结构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与“显性课程”相对应的是“隐形课程”,美国教育学家彼得·杰克逊于1968年首次提出隐性课程概念,其是指不以固定文本为载体、未经事先策划与安排、采取相对隐蔽的方式所进行的旨在培养学生信念、思维、习惯及人际关系的课程[6],现有文献已经表明隐性课程与素质教育有内在契合性。

国外对于隐性课程研究已经形成三类主要视角[7]:其一是功能视角,它认为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有意或无意所获得的正式课程中所未包含的知识;再者是现象视角,它将隐性课程描述为主体在校园交往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与社会经验;其三是批判视角,它将隐性课程界定为蕴涵在教育组织结构内的体现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心智模式;尽管各流派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总体上都折射出隐性课程的隐蔽性、交际性和价值性特点。在此之后,Alan Skelton又尝试从后现代之光的视角解释隐性课程[8],但无论如何解释,隐性课程已经深深植入西方国家的课程教学中[9]。Ghasembarani等以高等学校研究中心为依托对隐性课程的评价指标展开研究,并提出九项关键措施以保证隐性课程的顺利实施[10];Mustafa Caner关注教师培训的新视角,提出注重师资的培训质量才能促使其在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质量[11]。

国内对于隐性课程的研究多是描述性为主,依照苏立坡等学者的介绍[12],隐性课程以间接或内隐的方式呈现于大学校园每一个角落,通过客观载体比如显性课程、物质层面、校园环境、校园制度、精神层面、行为引导等来发挥的功效,按照大学教育的规律,在校园环境建设、规章制度完善层面的隐性课程弹性较小,而在显性课程中深化隐性课程的弹性较大,其效果也较为明显,所以,本文的调查设计仅限定在显性课程的范围内,结合旅游类课程探索如何实施隐性课程以推行素质教育。

二、调查设计

(一)案例机构及其专业课程简介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是由1991年建校的中等专科学校转制而来,尤其是在2006年迁址新校区以来学院阔步发展,目前已经成为国内旅游类高等职业学院的典型代表。该校自2012年实施“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学院遵循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律以“职业精神、职业素养、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四大核心能力培养为重点。在各参与专业构建以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四大课程模块为结构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应用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主线。

(二)问卷设计与回收

问卷设计主要包括三类内容,其一是基础类信息共9项单选题目,包括性别、年龄、教龄、所属教学系部以及课程属性等;其二是教师对在课堂开展素质教育的态度、认知、对教学条件的判断以及管理趋向等,共有8项单选题目,并采用李克特式量表程度逐级表述;其三是开放式问卷,主要问及被调查者在开展课堂素质教育所采用的具体方式,让其用简短文字描述清楚。在问卷调查设计过程,首先基于已有文献汇总信息设计预调查问卷,以纸质形式进行小规模预调查并对问卷进行修订和调整;继而咨询校内专家和学院教务管理机构负责人员,并形成正式问卷;最后展开正式调查,以邮寄附件形式通过各教学系部转发给所有任课教师,收集返回邮件获取数据并加以分析。

三、调查结果

整个调查从电子问卷下发到回收历时十天,实际覆盖人数应超过200人,剔除无效问卷后共收回有效问卷65份,这也是通过电子问卷进行调查的客观事实所在,主要结果汇总如下。

(一)调查样本的基础信息汇总

已收回问卷的被调查者涉及学院所属的所有教学系部,包括饭店管理系、旅行社管理系、旅游外语系、休闲产业管理系、基础部、烹饪与营养系、计算机网络中心共7个机构。被调查教师的学科背景涉及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其中学科背景最为集中的是管理学,超过四成比例。

从调查数据分析,参与调查的老师以女性居多且占到七成以上,且被调查教师的年龄约七成在40岁以下,约七成被调查教师的执教时间在10年以下,八成被调查教师是中级及以下职称,这些与学院实际情况相符。

学院所属各专业构建以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四大课程模块为结构的课程体系,调查结果统计与学院现行教学体系完全吻合,研究所述课程特点是指结合高职课程实际和教学导向所体现的。调查显示“理论+实践型”课程所占比例过半,这也充分说明高职课程中实践课程的比例很高。此外,调查结果还显示,被调查教师中专任教师的比例为56%,校内兼任教师的比例为37%,校外兼任教师的比例为7%。

(二)影响实施课堂素质教育因素的调查结果分析

如前所述从内在因素而言,旅游业作为典型服务型产业不仅要求从业人员遵守旅游行业操作规范,更要具备良好人际沟通的能力与技巧,外在因素是国家为促进旅游业更快更好发展需要高素质从业人员,旅游高职院校是旅游从业人员供给的主要机构,所以旅游院校更应实施素质教育,在问及被调查者对此持怎样的态度时,其中88%的教师持“完全赞同”意见,其余12%持“有些赞同”意见,没有人选择“无所谓”、“有些反对”和“完全反对”,也就是说全部被调查者认同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这样的认可是开展其他问题调查的基础和前提。

本次调查需要了解教师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实际情况,所以问及被调查者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同时实施素质教育内容的频率,在五个选项中没有人选择“从未”,其他选项各有涉及,具体比例见图示1,这说明所有教师已经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只是实施的频率或者强度存在差异。在问及被调查者对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时,没有人持中立或者反对意见,70%的被调查教师“完全支持”,另有30%的被调查教师“有些支持”。综合以上三项问题的调查结果可以认为,教师对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共识程度非常高,或者说被调查教师对通过课堂实施素质教育非常认可。

根据已有文献检索汇总并在咨询专家意见基础上,本研究选定五项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别是教师能力自评、学生情况必要性、课程特点适应性、设施设备足够性和制度建设必要性。问卷采用Likert量表的形式分别设立类似于“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中立”、“同意”、“非常同意”五个级别,为简化描述将选项分别赋值1~5分,所得分值越高,表示赞同的程度越高。一般而言Likert量表等级评分平均值在1~2.4之间表示反对,介于2.5~3.4之间表示中立,介于3.5~5之间表示赞同。

根据表3所示的结果可以基本判断,被调查教师对自身能力适应课堂实施素质教育基本是“中立”的结果,也就是说其对自身的适应性能力判断是需要提升或者学习方可更好实施素质教育;对学生情况必要性、课程特点适应性和制度建设必要性持“赞成”态度,尤其是对学生情况必要性的判断是极其赞成;根据调查可以判断学院现有教学设施设备已经不足够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或者说已经成为各项调查所涉及影响因素中最为明显的短板。

(三)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汇总西方学者研究提出高等教育应以隐性课程形式对学生进行个性塑造,我国常用的成语如“耳濡目染”、“以身作则”、“潜移默化”、“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恰是对素质教育的生动体现,这是东西方教育的共识。本次调查以开放式问卷的形式调查教师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形式,现汇总描述如下。①教师注重自身仪表、谈吐、修养,以身作则起到引领作用;②合理调整课堂组织方式,采用案例分析、情景剧、讨论、分组等方式提升学生兴趣和参与性;③提倡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如鼓励学生、关注兴趣等;④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如自主学习能力、抗压能力、团队意识、表达能力等;⑤关注社会热点、特殊经历、行业变化,在讨论中提升思辨和认识。

四、建议与讨论

1.将课堂建设成为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传统认识中的素质教育强调正常课堂以外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以及社会活动等,本研究认为课堂教学是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通过课堂传授理论知识,也为实践性内容作必要准备和铺垫,但结合隐性知识的既有研究可知在传授显性知识的同时也是传授素质教育内容的良好载体,也就是说课堂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课堂教学的知识教育功能。传统的教学管理重点是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从而导致教师主要的工作导向是知识传授,笔者同意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观点:“素质教育走进课堂是教改的一场攻坚战。它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因此,笔者认为应将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整个素质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

2.创造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利条件。

本研究的调查结构显示,被调查教师已经在课堂授课期间或多或少开展素质教育,这其中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教师能力、学生情况、课程特点是否适应、设施设备是否足够、是否有刚性制度建设约束等等,本研究已对样本学院的调查也展示了各项影响因素的基本情况。以笔者在一线从教的经验分析,以上各项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影响课堂素质教育的效果,虽然本次调查显示硬件设备缺乏最为突出,但基于作者经验判断任课教师的能力和主动性应是影响课堂素质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类似领域应是未来深入研究的主题。

3.促进教师对具体措施的交流和借鉴。

实施素质教育在国内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每位老师估计对此并不陌生,但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本研究涉及在课堂既定课程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那就要求教师在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的同时以隐性课程的方式实施素质教育,如前所述,要完成这样的双项任务是依托显性课程,那么教师以何种方式实施就很具体和微观,通过本次调查开放式问卷得到的汇总信息非常庞杂,也种类繁多,作为研究者自身收益很多,若是将类似的信息或者信息沟通机制在更多的一线教师群体中交流或者相互借鉴,那么其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方式会更多。

五、结束语

本研究在从课题立项到完成文章的整个过程中,与专家和教师的交流甚多,课题的特殊视角和实用性都得到肯定,通过调查基本可以说明样本院校教师的态度和意向,基本阐明了在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可行性,若是下一步落实则是实施过程的如何激励等制度建设或者引导性规范,这也是本领域研究的趋向,也是将研究落地实施的后续步骤。本调查主要存在不足是样本数量偏少,类似研究应扩大样本数量体现足够的代表性。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