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学前教育 > 中国古代幼教思想对现代幼教的启示

中国古代幼教思想对现代幼教的启示

  抚养后代,是人类的天职;而教育后代,则是人类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我国历来是一个教育大国,一直十分重视教育,尤其是幼儿教育,许多古代教育家提出的一些非常有价值的幼教思想,对现代幼教工作仍然具有启发意义,值得借鉴和学习。
  古代幼教;慈幼;家庭教育;游戏;启示
  幼儿教育是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教育家们提出的许多关于幼儿教育的宝贵思想对现代幼儿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国古代幼儿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以外的多种教育形式,有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王孙贵族的宫廷教育,还包括幼儿游戏和神童教育等方面,其中最能体现幼教思想价值的是慈幼、家庭教育和游戏三个方面。
  一、慈幼之道
  中国古代幼儿教育是建立在“慈幼”思想基础之上的。“慈幼”即爱护儿童,这既是儿童自身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韩飞认为,“慈母对于幼子所表现出的慈爱之情,体现为对于幼儿的某种期望,即‘务致其福’,期望幼儿将来身体健康、万事吉祥。”韩飞的这种思想在我的家庭里得到了很好的验证,我的母亲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她却深知慈幼的道理。小侄子旭涛一出生就由我的母亲带领,可谓既做奶奶,又做妈妈,总之都是做母亲。正如韩飞所说,慈母对于幼子的慈爱之情,体现为对幼儿的某种期望,母亲对旭涛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有时甚至还会有一些迷信的做法:每逢初一、十五到庙里烧烧香拜拜神,为孩子消灾保平安;立春的时候给孩子的帽子上戴个大红公鸡避邪等,不管这些做法有没有道理,但出发点只有一个,即希望孩子健健康康、顺顺利利地长大,体现的都是慈母对于幼儿的致福之情。
  二、家庭教育
  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成功者,十分注重子女心中父母的一致性。《家范辑要》中说:“人子之情,畏父亲母,又父远母近,故父母俱贤,子必遵义方之教。父贤母不贤,则庸之子,阳从父训,而阴奉母言,子之不肖,多由于此。”这句话的大意是说,教子当一致。儿童由于自己的思想还没有形成,很多时候缺乏主见,易于服从,所以,凡是在他眼中有权威的大人的话,都会被他认为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在家庭中,权威人士的意见一致,能强化教育的有效性;意见分歧,则会影响教育的权威性。例如,在小旭涛的眼里,最有权威的是他的奶奶。小旭涛自从会走路开始就展露出一副小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看到什么东西都想亲手去摸一摸。他的这种好玩的天性和好奇心,是别人难以控制的,为了教育他哪些东西可以碰,哪些东西不可以碰,只有他权威的奶奶说的话他才听,才能让他的“无知”行为有“收敛”。可见,权威的力量在幼儿心中是不可撼动的。
  (一)教育内容
  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主要包括道德、礼仪、生活能力、文化教育等方面,而智育、德育又是其主要部分。
  1.智育——开启幼儿的智力。古代的幼儿智育主要是对幼儿基本能力的培养,识字、习字教育,经学、史学、文学的启蒙教育。由于小旭涛现在还不会说话,对其能实施的教育还很有限,但有些方面的教育却是这一时期必须的,不容忽视的。读一些启蒙读物给他听,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播放一些启蒙的儿歌,还有就是经常给他播放一些中外经典名曲等,都是幼儿教育这一时期的必修课。通过一个多月的教育观察,发现小旭涛很多时候会跟着音乐的节奏晃动身体,而且晃动得很有节奏感。想必,音乐启蒙教育的效果见效了。
  2.德育——培养幼儿的礼仪素养。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素来以勤俭为本,“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子女小的时候就被教育要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小孩子爱吃零食,小旭涛吃零食基本上是吃一半丢一半,每当这时,他权威的奶奶会把丢在地上的捡起来再给他吃,这不是不讲究卫生,而是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教育他勤俭节约。自立能力对于一个十四个月大的孩子来说几乎是没有的,但在无意中他已经习得了一些基本的能力,比如,在寒冬里,由于身上穿的棉衣比较厚比较多,胳膊不是很灵活,吃东西常常用手送不到嘴里,他经常会借助别的东西把食物送到嘴里。当然,如果对其加以适当的引导,其生活自立的能力则会更强。
  我国是个礼仪之邦,“知书达理”是人们对贤人君子的高度评价。古人教育儿童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孩子能说话的时候,教他们说自己的名字和“唱诺万福安置”;孩子稍知事物,就教他“尊老爱幼”。小旭涛现在虽然还不会说话,但通过教育,他已经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摆手再见了。
  (二)教育方法
  1.在活动中教育。王廷相在《雅述·上篇》中说:“儿童除食、视听是先天之性,不需学习之外,其余都是在接触外物,活动之中习得的。”必须使儿童尽早接触事物,在活动中学习。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儿童感知事物的能力,是发展儿童智力的重要方法。孔子就强调“多闻”、“多见”。他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荀子也提出对幼儿教育要以“闻、见”为基础。王充更进一步提出感觉是认识的源泉。使幼儿经常接触外物,使之不幽闭,给予各种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儿童在丰富的活动中获取知识,这是符合科学道理的。人脑的细胞数目出生后六个月就基本不变了。用脑并不能使脑细胞分裂增殖,但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使脑细胞体增大,树突、轴突增粗,而且分枝发达,有利于智力的发展。可见,丰富的活动刺激是幼儿早期教育必不可少的。小旭涛生性爱玩爱动,才十几个月大自己就可以到处去窜门了,不但不怕陌生人,而且见了陌生人还要与之好好玩一会呢。经常带着小旭涛玩各种玩具、手机、电视机遥控器,还有一些真实的动物等。通过一个多月的教育观察,发现幼儿在活动中模仿学习的能力是非常强的。
  2.以身示教。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儿童最重要的榜样。孔子说得好:“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荀子也十分重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感化作用,他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儿童最重要的教育环境是家庭,而父母不仅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而且也是其终身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为“楚”为“夏”。不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小旭涛就很会模仿,当他看到别人踢腿,就会跟着踢腿,看到别人敲碗筷,便伸手去敲碗筷等。既然儿童主要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那么,就应尽可能地让幼儿模仿一些好的方面,避免让其模仿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作风,这样才能引导其健康地成长。3.顺应儿童的自然特点进行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特点进行教育,这是贯穿于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中的基本思想,是其精华所在。我国这种思想的提出比西方早两千余年,《庄子》中就曾用寓言的方式形象地阐述了教育要顺应儿童自然特点的道理。《庄子》中“有一只海鸟栖息在鲁国都城的郊外,鲁侯知道后便派人把它引到宫殿中去,给它奏乐,喂肉,可海鸟到第三天便死去了。”这种做法是“以己养鸟”,不是“以鸟养鸟”。这个寓言启示人们:不顺应儿童的自然特点进行教育,虽出自好心,儿童却免不了要遭到像那只海鸟一样的命运。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柳宗元提出教育幼儿的方法“不害其所长”,即顺应其自然不妨碍其成长。小旭涛生性好动、活泼,这是他的自然本性,顺着他的自然特点进行教育,不害其所长,再施以正确的引导,才能使其得到健康向上的发展。
  三、游戏
  我国最早记载幼儿游戏的文献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夫婴儿相与戏也,以尘为饭,以涂为羹……然至日晚归者,尘饭涂羹,可以戏而不可食也。”游戏自人类文明产生以来,就始终是幼儿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一般分为智力游戏和生活游戏两种。智力游戏主要是通过棋艺、拼图和其它涉及数学、几何等原理变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最流行的智力游戏有七巧板、“伤脑筋十二块”、“包你迷”、华容道等;生活游戏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涉及到成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通过一个多月的观察,发现小旭涛非常热衷于玩皮球、捉迷藏等游戏,而且经常玩得不亦乐乎;捉迷藏时会把自己遮起来或藏在门后让别人找。大人们看来这些游戏或许很幼稚无聊,但小旭涛却玩得不亦乐乎,因为这是属于他生活中应有的游戏。小旭涛之所以会玩这些游戏,是因为模仿大人们并加以运用的结果。幼儿游戏不仅仅是模仿和学习的行为,而且是培植和滋润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萌芽的土壤,更是幼儿健康社会化最自然有效的手段。幼儿喜欢玩耍,不喜欢拘束,这就好比草木开始发芽时那样,自由自在地就会长得茁壮,人为地给它加压改造,就会使其扭曲不正。教育幼儿,要顺应其自然天性,让其自由健康的发展,切勿剥夺其游戏的权力。作者:金大宝,余庆华
收藏
0
有帮助
0
没帮助
0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