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国家财政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在开始普遍推行变动成本法的较长一段时间,由于全部固定成本直接进入损益,将导致国家财政收入陡然减少。因此,它要求国家财政有较强的承受能力,能够承受住财政收入暂时减少带来的影响,这是实行变动成本法的坚实基础。
第二,企业会计核算基础工作要较好,会计人员素质要较高。实行变动成本法所需的资料很多,并且要求资料的规范性较好,这就需要企业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必须扎实,以便随时提供所需的资料。变动成本法要求对于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的划分,一定要做到科学和准确,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应具备较高的素质。
第三,企业固定成本的比重较大且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当企业中的固定资产价值较大或管理成本较高时,分摊计入产品成本中的固定成本比重大,这时如不将其单独列出,就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盈利状况。当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较快时,需经常对是否投产新产品、新产品的价格以及新产品的生产量等一系列问题做出短期决策,而这些决策的做出就依赖于完整准确的变动成本资料。
单轨制就是以变动成本法完全取代完全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变动成本法的优点。这种方法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又使得用变动成本法提供对外报表合法化,这当然是最理想的一种应用方法。但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用变动成本法来替代完全成本法是不现实的。目前,我国成本会计核算大都使用完全成本法,变动成本法的应用在我国还处于研究探索阶段,我国的财政部、税务总局、证监会等也都不允许以变动成本法核算。而且变动成本法不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不能用来编制对外反映的会计报表,此种方法目前在我国还是不能够实现的。
双轨制是指在完全成本法核算之外,另外设置一套变动成本法的核算系统,提供两套平行的成本核算资料,以满足不同的需要。这种核算方法的优点在于将发生的成本费用分别用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进行核算,使得经济业务同时在两个不同的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内得以反映,既能满足对外报告的要求,又能方便、快捷地对内提供所需的资料。但双轨制的应用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弊端,即这种方法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双轨制的设立会增加企业运行成本和会计人员的核算工作,而且会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
结合制是将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结合使用,日常核算建立在完全成本法的基础上,以满足企业对外报告的需要,期末对需要按变动成本法反映的有关项目予以调整,以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在这一种模式下,取消“制造费用”账户,另设“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账户,其他账户按要求开设。平时,采用变动成本核算的基础,到期末的时候,将“固定性制造费用”账户按在产品、已销产品和期末库存产品来进行分配结转。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可以使日常的核算表现为变动成本法,可以掌握生产过程中的变动的生产成本,而固定的生产成本通过“固定性制造费用”来反映,产品的成本是以变动成本来表示,通过期末结转,将“固定性制造费用”分配结转,最终使期末在产品、已销产品和期末库存产品的成本以完全成本法来表示。企业结合运用两种成本计算方法对内对外提供信息时,为了不重复地平行提供两套成本计算资料,应当以一种成本计算为基础,通过适当调整使之能达到结合运用的目的。鉴于企业不仅要编制对外会计报表,还要接受各种审计检查,加之多数会计人员比较熟悉完全成本法,因此核算体系适宜以完全成本法为主、变动成本法为辅。这样安排有三大优点:一是既能满足企业及时编制对外报告会计报表的需要,又能提供变动成本计算方法所需的变动成本、边际贡献等主要资料,便于企业进行预测、决策和控制,使会计信息真正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用;二是不与现行财经法规、会计制度等相抵触;三是易为会计人员所接受,有利于节约人力、物力、财力。
在变动成本法应用的三种模式中,结合制是一种最为合理的模式,该观点既可充分发挥变动成本法的优点,又不与现行各项财经法规、会计制度等冲突,同时也能够有效地兼顾企业对内和对外两方面的需要。
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经营决策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应用在特殊订货决策、生产决策等方面应用比较广泛,下面就通过几个具体的实例来分析变动成本法在短期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在完全成本法下,企业的产量波动对利润的影响是很大的。当产量增加幅度较大时,就会减少包括在生产成本中的固定制造费用的单位产品承担量,从而使单位产品的成本降低。这种情况下,即使销量不变或者减少,也有可能在损益表中出现利润增加的情况,这可能会让管理者做出继续增加产量的错误决策。
在变动成本法下,因为产品的生产成本是按照变动成本来计算的,所以产量的增加并不会导致单位变动成本的变化,而利润在超过盈亏平衡点后会与销售量呈现出一个正相关的变化趋势。按照变动成本法做出的产量决策会更多的考虑到产品的销售情况,比较符合现代管理会计中以销定产的观念。
例:某企业是一家制造企业,企业固定成本比例较高,且呈现上升的趋势。该企业生产的是一种机床产品,2009 年企业该产品机床生产量为 5000 件,销售量为4500 件,2010 年该机床生产量为4500件,而销售量为5000件。另外,该产品单位售价为 30元,单位变动性生产成本为12元,单位变动性销售费用为6元,2009年与2010年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均为30000元,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用均为14000 元。分别采用两种方法来计算该企业2009年与2010年的营业利润。
在完全成本法下:
2009 年营业利润为:4500×(30-12-6-30000/5000)-14000=13000(元)
2010 年营业利润为:30×5000-(12+6)×5000-(30000/5000)×500-(30000/4500)×4500-14000=13000(元)
在变动成本法下:
2009 年营业利润为 4500×(30-12-6)-30000-14000=10000(元)
2010 年营业利润为 5000×(30-12-6)-30000-14000=16000(元)
在完全成本法下,该企业2010年销售量比2009 年增加了500 件,其利润反而没有增加。即完全成本法下,利润同销售量之间是相互脱节的,利润的计算结果同该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这样运用该方法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一定程度上失真,如果采用该会计信息则有可能误导企业管理者的决策。同时可以看出,在2009年企业产量大而销量小的情况下,也就是说企业产品有积压的情况下,利用完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企业损益还往往大于利用变动成本法计算出来的企业损益。原因是在完全成本法下,由于固定性制造费用计入产品成本,在企业有大量存货卖不出去的情况下,大量固定性制造费用随着期末存货计入产品成本当中,被视为“一种可以在将来换取收益的资产”列入资产负债表的“存货”当中去了,造成“存货”成本增加,而虚增了企业利润。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成本计算方法尤为不利,它蒙蔽了企业管理者的眼睛,使之不注意加强销售管理,那么随着产品的积压,企业将会进入倒闭的边缘。
该企业管理者是站在管理的角度使用会计信息,即企业前后各期没有大的变动情况下,每期投入和产出比应大体相当。当企业管理者采用变动成本法计算得出2010年的营业利润高出2009 年的营业利润时,认为 2010年增大产品的销售量是正确的管理方法。且认识到采用变动成本法反映企业收益情况容易暴露问题,会尽早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从而防止盲目生产造成库存积压的严重后果。这样可以让管理部门打算以后的经营期间还要扩大订单,增大市场销售量。因为与变动成本法计算的营业利润状况相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企业利润会随着产品销售量的增加而增加,准确揭示出了产品销售量与成本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保证了会计信息质量,为其提供了更为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同时变动成本法把固定性制造费用视为期间费用,与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处于同等地位,如果企业管理者不注重销售管理,过分增大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立即就会在当月的营业利润中反映出来。因为它直接冲减了企业的当期利润,清楚地告诉企业管理者,只有加强产品销售才能增加企业利润。这样就增强了成本信息的有用性,特别有利于企业的短期经营决策,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通过运用变动成本法对产品成本和市场销售进行预测和分析,使该企业生产经营者明确了工作目标,使产品生产从下一年开始稳步增长,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通过该企业管理者的实际应用,充分说明应用变动成本法对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具有积极作用,有力支持了企业的预测和决策,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发现,变动成本法也有一些固有的缺点,它更加适用于在变幻莫测的市场中作短期决策,而完全成本法则更有助于企业长期决策的要求,因为就企业长期决策而言,生产能力会发生增减变动,固定成本也会相应变动,所以长期决策应建立在补偿所有成本的基础上,即采用完全成本法比较合适。
企业在产品没进入市场前,希望事先知道产品销售量达到多少才能保本,然后根据市场调查了解该产品市场需求量有多大,预测企业这种产品的销售量。如果预测的销售量超过盈亏平衡点销售量,企业生产这种产品才能获利;如果预测销售量小于盈亏平衡点销售量,这种产品就不能生产。
变动成本法计算的单位产品成本有利于预测盈亏平衡点销量,盈亏平衡点也称保本点,它是重要的数量指标,盈亏平衡点销量计算公式如下:
盈亏平衡点销量=固定成本/( 单价—单位变动成本) 。
由此可知,保本是获得利润的基础,超过了盈亏平衡点,再扩大销售量才谈得上获利。完全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既包括随产量变化的变动成本也包括不随产量变化的固定生产成本,不能反映产品的盈利能力,它不能用来预测盈亏平衡点销售量。
企业在进行短期决策时,往往会碰到亏损的产品是否应停产的问题,按完全成本计算进行决策时,亏损的产品就应毫不犹豫的停止生产,否则亏损更大。但按变动成本法进行决策时,可用边际贡献指标衡量产品对企业做出的边际贡献来判断是否停产,只要亏损产品能为企业创造边际贡献就不应停止生产,停止生产亏损更大。该产品之所以亏损,是因为它补偿了一部分固定成本,如果停止亏损产品的生产,它补偿的这部分固定成本就由盈利产品承担,本来盈利的产品可能变为亏损产品,最后导致企业全面亏损。因此,这些指标为企业短期的生产经营预测、决策提供所需数据,从而有利于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其过程可通过具体实例图表5来说明:
表5:两种决策方案下企业的营业利润
两种决策方案下企业的营业利润 | ||
项目 | 生产甲产品(元) | 停止生产甲产品(元) |
销售收入 | 100000 | 0 |
变动成本 | 80000 | 0 |
固定成本 | 30000 | 30000 |
营业利润 | -10000 | -30000 |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如果企业停止生产甲产品,亏损额为30000元,比生产甲产品时的亏损额还增加了20000元,而这20000元恰是甲产品所承担的固定成本。虽然停止生产甲产品可以减少变动成本,但是固定成本不会变,所以如果停止生产,那么原本由甲产品所承担的这20000元固定成本就失去了承担者,从而使企业的亏损额增加了20000元。因为甲产品的销售收入大于其变动成本,它的边际贡献大于零,又由于固定成本不变,所以生产甲产品的边际贡献能够补偿一部分固定成本( 20000元) ,使其亏损额减少(20000元) 。因此,按照变动成本法的分析,企业应该继续生产甲产品。
在特殊情况下变动成本法计算的产品成本有利于产品定价企业决策中,在生产能力达不到饱和情况下,若客户要求加工某产品但给价低于完全成本,企业是否接受订货显然用完全成本法决策是不能接受的;但按变动成本法来决策时就可能做出相反的结论。如果客户给价高于变动成本计算的产品成本,并且能够补偿为其增加的专属成本,就可以接受订货,因为固定生产成本已由正常的产品销售予以补偿,无论接受不接受订货均已发生,这时接受订货只要能补偿变动生产成本就有利可赚,应考虑接受订货,这样决策无疑会给企业创造收益。
例如:企业最大的生产能力是1000件,正常订货量是750件,售价是40元/件,单位变动成本是30 元/件,固定成本6000 元,剩余生产能力不能转移,如果客户要追加订货200件,且追加订货价格为34 元/件,企业是否接受此特殊订货?
表6:增加价格偏低订货对“吃不饱”企业利润的影响表
增加价格偏低订货对“吃不饱”企业利润的影响表 | ||||||||||
项目 | 原销量 | 增加订货 | 合计 | |||||||
总量 | 单价 | 金额 | 总量 | 单价 | 金额 | |||||
销售收入 | 750 | 40 | 30000 | 200 | 34 | 6800 | 36800 | |||
减:变动成本 | 30 | 22500 | 30 | 6000 | 28500 | |||||
边际贡献 | 10 | 7500 | 4 | 800 | 8300 | |||||
减:固定费用 | 6000 | 6000 | ||||||||
利润 | 1500 | 800 | 2300 |
如果从完全成本的角度来考虑,产品的成本应该为30+6000/1000=36 元/件,而客户追加订货的价格为34 元/件,还不足以弥补成本,可能就会采取拒绝订货的决策。但是如果从变动成本法的角度来看,此次追加订货200 件,是用剩余生产能力来生产的,且不影响正常订货量,则原有产品的固定成本不管接受订货与否,都会发生,因此是一种非相关成本,在决策的时候不需考虑 ,此时,只需考虑接受订货的价格能不能提供边际贡献即可,此处价格为34 元/件大于单位变动成本30 元/件,因此应该接受此特殊订货。
第一,准确划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变动与固定是相对数量变化而言的,判断变动与固定与否,依据其单位成本是否因产量的变化而变化。若划分不准确,应用该数据进行生产决策,将导致严重的错误。同时,在划分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时 ,也要遵循会计的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对于影响不大的细项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去分析其与产量间线性关系。
第二,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在一定的环境可能转换。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是相对而言,与是相对于产量在某一范围而确定的。但当产量超过这一范围时,原划分的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可能发生了变化,因而我们需要重新对其成本性态进行测试划分。
总之,不论变动成本法有何局限性,但变动成本法在企业的经营决策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能给管理层提供准确的决策信息,以便管理层能及时地、准确地做出经营决策,特别是在目前的金融危机中,企业时刻面临很多的经营决策,虽然变动成本法增加了一点工作量,但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