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机械工程 > 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的路径分析

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的路径分析

文/李燕

制造服务化、生产服务业、制造即服务,这些五花八门的热词背后,其核心其实都是服务型制造,都离不开制造这个根基。服务型制造正在让企业加速从传统以加工组装产品为中心,逐渐向基于产品价值链,为客户提供高质量产品、综合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转变。

国务院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指出,“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是促进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何谓服务型制造

服务型制造的内涵与特征

服务型制造是一种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在这种产业形态下,企业从传统以加工组装产品为中心逐渐向基于产品价值链,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品、综合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转变。与传统的生产型制造相比,服务型具有三重特征。

一是集成性。在传统生产制造模式下,企业仅专注于产业链很短的一个环节,生产制造的是有形的产品。随着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工业产品的生产日益融入更多的服务要素,产品和服务以各种形式融合、打包,工业产品的生产者也由单纯的产品提供商向集成了产品和服务内容的“产品一服务包”提供商转变,Vandermerwe和Rada两人将这一过程定义为制造业的服务化。制造服务化的过程,就是制造企业综合集成了产品设计、研发、安装、维护、支持、服务等多项内容,向产品和服务构成的完整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的过程。结合服务型制造的发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产品服务系统( Product servicesrstem,pss)的概念,并按照提供服务的模式将其分为基于产品的服务、基于方案的服务、面向功能的服务和面向效用的服务四种类型。这四种类型反映了无形的服务在有形的产品中逐渐渗透集成直至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二是增值性。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的过程中进行种种活动的集合体,这些生产经营活动构成了一个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即价值链。服务型制造的特性在于将单纯的产品价值链延伸至产品设计和研发、系统和解决方案、零售和分销、维修和支持、安装和运行服务、产品报废和回收等服务活动的整个生命周期,不再仅仅是提供产品,而是提供产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的“集合体”,这些生产经营服务活动本身也是创造价值的动态过程,大大拓展了服务型制造的价值创造空间,构成了服务型制造价值增值的重要来源。

三是创新性。传统的生产型制造模式更多地关注产品层面的创新,服务型制造是一种面向客户需求的产品服务系统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仅涉及到技术和产品层面,还涉及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创新等。如芬兰2005年开始部署的创新制造(SISU2010)、创新服务(SeIve)、创新运营模式(Concept of Operations)三项工作计划,欧盟提出的发展“高附加值的欧洲制造”、以及“知识为基础的工厂”等均体现了服务型制造以创新为核心的理念。重视创新、引导和帮助客户实现价值最大化是服务型制造的基本特征。

为何要发展服务型制造

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随着服务型制造的发展和服务经济的兴起,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由传统的同质化竞争和价格竞争,逐渐转化为差异化竞争和非价格因素的竞争,由规模经济为焦点的竞争转向范围经济和协同经济的竞争。服务型制造通过开展集成性、个性化的服务业务,能够帮助企业获得差异化、高附加值、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我国多数制造企业长期以来凭借低要素成本比较优势和价格竞争获得市场主导地位,只有从单纯的加工组装型模式加快向集成了产品和服务丰富内涵的服务型制造模式转变,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重塑新优势。

拓展制造业价值新空间,实现提质增效发展。我国制造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质量效益不高。2012年制造业增加值率仅为22.1%,比2000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甚至超过40%。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较低的原因有产业结构方面的因素,也与制造业价值链条较短,增值性和可扩展性不够有关。目前在制造业发达国家,基于产品的服务所带来的价值已经远高于产品本身所创造的价值。

而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化水平较低,服务活动带来的经济效益不显著。在参与调查的企业中,78%的企业服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不足10%,只有6%的企业服务收入占总营收比超过20%;就净利润而言,81%的企业服务净利润贡献率不足10%,其余企业的服务净利润贡献率基本在10%-20%间徘徊。以上数据差异表明加快我国制造服务化转型存在较大发展空间,是引导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的有效途径。

培育新型产业形态,打造国民经济新增长点。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调整更迭,增长动力与比较优势转换重塑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和形成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型制造涌现出了个性化定制、专业服务外包、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租赁、远程诊断、在线维护、电子商务等众多新型服务模式和产业形态,是创新活跃的重要领域。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深化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推动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有利于推动制造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和打造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如何发展服务型制造

专业化:拓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

随着以用户为中心的商业模式逐渐取代以产品为中心的商业模式,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专业优势的制造企业,逐步依托自身资源和核心优势发展面向行业的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售后服务等专业化服务,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模式正在成为制造企业向服务化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应积极鼓励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制造企业,通过进一步充实研发团队、促进产学研协同、客户和供应商参与研发等多种途径强化研发与设计能力,确立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优势,对外开展专业的研发与设计服务。对电子设备、仪器仪表、电气机械、专用设备等行业制造企业,应积极鼓励和引导其立足产品功能,积极发展面向市场需求的测试、检验、计量,以及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专业服务,支持其由传统设备制造企业向提供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的平台服务企业转型。

协同化:推广制造业流程外包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信息技术推动的产业组织模式变革,使得全球制造业的分工日益专业化、精益化,由单个制造企业从事全部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的模式已变得不再必要。更多的企业选择了专注于自身的优势生产活动,并将制造流程的某一环节外包给其他服务性生产企业,通过企业间更紧密的分工协作方式完成零部件生产、加工和组装等制造环节,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反应速度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在制造流程外包和协同生产模式下,企业之间互为服务性生产企业,在动态协作中实现了资源配置的优化,形成协同制造网络。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在核心业务基础上发展零部件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协同设计和制造模式,实现分散的制造和服务资源的整合,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服务系统。

集成化:实施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集成、融合的结果,产品生命周期服务模式是以制造企业价值链延伸为重点,提升制造企业的综合集成与服务能力,由产品提供商向产品与服务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应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制造企业提高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能力,开展总集成、总承包以及系统化解决方案服务。鼓励企业以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为目标,提供一体化的产品设计、方案咨询、系统设计、产品和设备提供、系统安装与调试、故障诊断、运行维护等制造延伸服务。重点支持制造企业开展节能环保工程、成套设备设计安装、工程实施、维护管理等总集成、总承包服务,发展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服务模式。

智能化:推动传统服务模式向智能服务转型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综合集成应用,基于智能制造产品、系统和装备的智能服务模式将日益普及。2014年3月,德国国家工程院在继发布“工业4.0”报告之后,又发布了“智能服务世界2025”,其目的旨在使德国成为全球领先的智能产品与智能服务的提供者。根据该报告的测算,2015年全球约有150亿产品连入互联网,到2020年,预计这一数字将增长至300亿。目前以西门子为代表的德国领先企业正在积极推动智能装备联网,以便获得智能服务所需的智能装备运行数据,为进一步开展智能服务奠定基础,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应顺应智能制造发展的大趋势,在此基础上,做好机器、系统、工厂等与互联网数字平台对接等基础工作,积极构建智能服务创新平台,开展在线支持、分析诊断等智能服务,探索基于海量数据的制造模式创新和基于产品数据的服务模式创新。

精益化:强化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

服务型制造不仅是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过程,也是依托服务要素,增加服务投入,实现制造企业提质增效升级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物流成本显著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在产品成本压缩的空间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学习借鉴丰田、通用等国际领先企业精益管理的经验,强化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是降本增效的一条有效途径。应大力支持制造企业与供应商、生产性服务提供商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完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支持发展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加强信息技术在优化企业生产组织、采购运输、库存管理、销售管理等流程的综合运用。鼓励制造企业建立完善供应链管理信息平台,提供零部件网上订购、实时补货、供应商库存管理服务,促进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流程的信息交互和集成协作,促进供应链协同与优化管理,实现精益生产。

定制化:客户深度参与的个性化产品定制

定制化生产是指制造企业以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为基础,以柔性化生产线为依托,将客户的个性需求融人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开展个性化产品设计和定制服务,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过程。个性化定制体现了客户的深度参与,是当前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应鼓励和引导制造企业更加注重以客户为中心,精准反映用户需求,吸纳用户产品创意和技术解决方案,增强客户体验,围绕产品外观、材料、功能等开展精准营销,不断提升个性化定制水平,提升中国制造的产品附加值和国际竞争力。

网络化:基于核心技术和品牌的网络化制造

网络化制造这里指制造企业聚焦于核心技术和品牌,通过整合制造资源,外包生产加工环节,形成生产制造网络,而自身发展成为轻资产的产品和综合服务提供商。网络化制造不是“去制造业”或单纯地转向服务,而是制造企业强化核心技术优势和品牌影响力,最大限度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途径。应大力支持有条件的制造企业通过灵活高效的供应链信息系统、物流配送体系等,构建包括供应商、加盟商、分销商与企业自身的产业链联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形成引领行业发展的服务型制造生态体系。

我们需要怎么做

营造宽松环境

服务型制造作为一种制造与服务融合型的新业态或新模式,不仅涉及企业内部的业务调整、流程再造,还涉及更多外部的资源整合与合作。我国服务型制造发展需要政府部门营造一个良好、宽松的发展环境。首先在市场准人方面,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减少审批环节、简化相应的审批手续。另外,制造企业目前开展服务业还缺少一些服务资质,对服务化转型初期的制造企业,建议在涉及相关服务资质方面,能够允许相关企业之间开展适当的合作,或给予企业必要的培训,帮助企业破除转型的瓶颈。在企业享受现代服务业相关政策方面,政府部门给予适当的支持。

加强公共服务

技术创新是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的关键环节。在涉及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方面,需要政府部门提供支持。建议以重点产业基地和园区为依托,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功能区,整合汇聚各类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资源,为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提供支持。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也应通过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其在研发、设计、试验、检测、认证等方面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

夯实基础设施

目前全球领先企业的服务型制造已经进入智能服务阶段。对我国的多数企业来讲,在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领域尚属于建设初期,夯实基础是关键。基于工业“物联网”和“务联网”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开展高水平智能服务的前提,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并结合重点行业发展的需求,完善无线传感网、行业云及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应用基础设施。同时,着力组织相关企业和技术资源,研究开发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的基础平台架构,提高智能制造和智能服务技术支撑水平。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目前在装备、电子信息、纺织服装、节能环保等行业领域已经形成一批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和应用。应进一步发挥重点行业和典型模式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典型案例宣传和经验推介,带动更多的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如在装备领域,重点推广针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支持、故障诊断、检测、维护、保养等产业链延伸模式。在节能环保领域,重点推广系统设计、成套设备、工程实施、维护管理等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模式,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等新型服务模式。在服装、家电、家具等领域重点推广个性化产品定制等服务型制造模式。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服务型制造的发展需要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支撑。首先是培养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和视野;其次培养和引进大量既熟悉制造业,又懂服务业运作规律的专家型人才;再次需要一大批素质优良的实战性技能人才。要引导和支持制造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院所、专业培训机构等开展合作,为企业人才转型和素质提升提供培训服务,建立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跨领域的人才流动,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对接服务平台,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国际交流合作。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