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经济作理论形成于二十世纪80年代初期,但是知识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态来确立则是90年代后期,它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当今世界一种新式富有生命力的经济。从理论上讲,知识经济是指以智力资源为第一要素,以知识为支柱产业的经济,也就是说,真正的生产资料不再是以资金、设备和原材料为主,而是人的知识,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是创造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的主体,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关键要素,因此,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就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模式,目前还很难找到一种明确的解释,但是从国内最近几年发表的相关文献中,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就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认为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有哈佛模式、盖斯特模式与斯托瑞模式三种;哈佛模式由情景因素、利益相关者、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效果、长期影响与反馈圈6个部分构成;盖斯特模式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人力资源管理结果、组织结果和系统整合等4个部分;斯托瑞模式包括信念和假设、战略方面、直线管理与关键杠杆等4个方面。
第二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基于不同组织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变量上得分差异的一种分类,认为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主要有传统的降低成本模式与现代的提高员工承诺模式两种。我们国家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可以划分为降低成本导向的控制型模式与提高员工承诺导向的承诺型两种模式。
第三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一种基于管理理念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系统。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最佳与非最佳2个类别。在最佳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中,还存在承诺型、控制型、内部发展型、市场导向型、利诱型、投资型与参与型等不同形式。
无论哪种观点,也无论东方与西方,都阻止不了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向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新模式发展的趋势,但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向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过度中,需要经过一个很漫长的过程,需要结合知识经济特点和社会发展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不同于工业经济时代的一个历史性变化是知识员工成为主体管理对象,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消耗由自然界的物质资源大量消耗转向对人力资源的消耗,人力资源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突显,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据有关统计与预测:20世纪初,体力员工与知识员工的比例关系为9比1;20世纪中叶为6比4;20世纪末为3比7;到2010年体力员工与知识员工比例关系将成为2比8。如果说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以体力劳动者为主要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时代的话,那么,21世纪则是一个以知识员工为主体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时代。按照当代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的定义,知识员工是指掌握和运用符号及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进行工作的人。主要用“头脑”进行工作的知识员工,其受教育程度、需求结构、工作期望、价值观念、行为能力等,都不同于主要依靠“肌肉”进行劳动的体力员工。因此,管理对象的历史性变化,必然逐渐导致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的变革。
管理理念的变革先行于管理模式变革。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员工为主要对象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需要确立经营知识和人才的发展理念。既然在知识经济形态中知识取代了资本而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知识创造财富的逻辑改变了资本产生利润的生财之道,企业组织的经营理念就应该由经营资本转变到经营知识的思路上来。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员工尤其是拥有知识优势的人才,经营知识的理念又推导出经营人才的理念。按照这一逻辑,知识和人才可以看作推动社会和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近几年来,人们提出了人才强国、人才强市、人才强企等人才强“X”的发展战略。
其次需要确立员工主权的根本理念。有史以来,无论是工业经济时代还是农业经济时代,劳动者都处于被资本或土地雇佣的依附地位。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支配资本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核心要素,知识又存在于知识员工头脑之中,何况知识本身是智力工作者所创造的,因此,从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中必然引申出知识员工主权的结论,或者说员工主权是知识经济应有之义。
再者需要确立人本主义的管理理念。工业经济时代,由于劳动者在生产要素的组合关系中处于依附地位,人事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奉行的是组织本位、工作本位和管理本位,实行的是一种很少考虑劳动者因素的非人格化、甚至是非人性化的管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员工成为主权者,对主权者的管理应该是一种充分考虑工作者因素的人本主义管理,反过来说,人本主义管理理念是员工主权理念的体现。人本主义既体现于组织与员工之间的目标兼容、共进双赢、双满意的管理战略之中,也体现于尊重管理、关怀管理、赞扬管理、参与管理、自主管理、柔性管理以及工作再设计的各种管理行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