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摘要…………………………………………………………………………………1
1 存货控制概述……………………………………………………………………2
1.1研究存货控制的意义………………………………………………………3
1.2研究存货控制的目标………………………………………………………4
2生产企业存货控制现状…………………………………………………………6
3企业存货控制存在的问题………………………………………………………11
3.1 会计系统设计未充分考虑存货控制………………………………………11
3.2存货控制制度建立不完善…………………………………………………13
3.3存货的控制体系不完整……………………………………………………13
4存货控制的对策研究……………………………………………………………11
4.1建立健全存货控制制度……………………………………………………11
4.2采购和付款环节的控制分析………………………………………………12
4.3销售和领用环节的控制分析………………………………………………12
4.4存货保管退回环节的控制分析……………………………………………13
4.5优化企业存货管理…………………………………………………………13
结论…………………………………………………………………………………14
参考文献……………………………………………………………………………14
致谢…………………………………………………………………………………14
摘要
存货不仅是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流动资产中所占比重一般在60%之间,而且还是在生产制造及销售过程中创造价值和提高价值的基础物类;企业的存货还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流动资金运作的晴雨表,也往往成为少数人用来调节利润,偷逃国家税费基金的调节器。由于存货属于流动资产,在流动资产中所占比重最大、品种多、受市场因素和生产经营计划影响较大,而且流动性强,经常处于不断销售、耗用、购买和重置中。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下能够规律地转换为货币资产或其他资产,但长期不能耗用或销售的存货,就有可能变为积压物品而降低价值,从而造成损失,所以存货的存货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保证生产经营活动对存货的需要,降低存货相关成本,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控制。为保证存货实务资产的安全和核算的准确性,企业应结合自身存货的性质、特点,评估出与之相关的风险点,从而建立完善的与存货流转各个环节相关的存货控制制度。企业存货控制是企业存货控制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存货控制的制度对确保财产安全完整、保证存货信息资料真实可靠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存货 完善环节 存货控制
Abstract
The inventory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current assets, in the proportion of current assets in 60%, but also to create value and enhance the value of the basic material in the manufacture and sale of enterprises; inventory or reflect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of enterprises, capital operation of the barometer, often become a few people used to adjust profit regulator evaded state taxes fund. Because the stock belongs to liquid assets, which accounted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affected varieties, market factors and production planning in current assets, and strong liquidity, constant sales, consumption, purchase and reset. Law can be converted to monetary assets or other assets in the normal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activities, but not long-term consumption or inventories, it can become a backlog of goods and reduce the value, resulting in losses, so inventory control inventory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activities of inventory, reduce inventory related costs,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use of assets,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effective control. In order to ensure the accuracy of inventory assets security and accounting practice, the enterprise should combine with the na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ir own inventory, assessment of the related risks, so as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circulation of each link inventory associated with inventory control system. Inventory contro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nterprise inventory control.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inventory control to ensure the safety and integrity of the property and to ensure the authentici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inventory information.
[Key words] inventory control
引言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和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存货是企业的所有资产中种类最多、核算最复杂且极易变现的一项资产。为保证存货实务资产的安全和核算的准确性,企业应结合自身存货的性质、特点,评估出与之相关的风险点,从而建立完善的与存货流转各个环节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生产企业存货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存货内部控制的制度对确保财产安全完整、保证存货信息资料真实可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生产企业存货控制的要点,以存货为例来分析企业的内部控制,分析当前我国生产企业存货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给出了存货采购、销售、保管,退回等几个环节的控制重点。
1生产企业存货控制概述
1.1研究存货控制的意义
存货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或者为了出售仍然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或者将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所谓存货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存货控制是企业为管理好存货,针对存货收、发、存与供、产、销各环节的特点,事先制定的一套相互牵制、相互验证的内部监控制度。存货控制是企业整个存货控制中的重点内容和中心环节。企业制订存货控制的目的在于保障存货资产的安全完整,加速存货资金周转,提高存货资金使用效益。
1.2研究存货控制的目的
存货控制是生产企业物流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存货控制是提高企业活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在我国很多生产企业中,普遍存在着存货控制方法不合理,存货积压严重等问题,本文分析生产企业的存货现状和存货控制控制系统,提出了生产企业的存货控制目标,并构建了存货控制模型,指出生产企业的存货控制策略。
在市场形势多变,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存货控制得当既可作为季节性或不均衡生产的缓冲器,也是需求与供应不平衡的调节器,是企业、产、供销三个环节,实物量和价值量的体现。目前,大多数生产企业面临高负债经营。合理控制存货,可以直接节约资金,降低资金成本,增加盈利。因此,认真地研究生产企业存货控制决策,对于加强企业控制,提高资金使用率,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科学、合理地进行存货控制既要基本满足生产需要,又能尽可能地节约资金占用,是企业决策和现代化控制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
2、企业存货控制的现状
采购成本弄虚作假
无论是在国有或国有占控股地位的企业还是在所有其他各类企业中,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使各项物资从采购、验收、入库、付款等环节实施严格控制和监督,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发生的很多触目惊心的经济案件,有许多是由于内控失效和缺乏监督所造成的。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缺乏透明度的采购过程,产生了“以权谋私、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收受回扣、跑冒滴漏”等问题,导致企业采购商品质次价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比如说,采购人员图谋私利,在物资采购过程中营私舞弊,有的签订假合同骗取企业货款,或以假合同骗取预付款;有的购买伪劣假冒商品,从中捞取好处:有的内外勾结、暗算企业,拿“回扣”“佣金”;有的舍近求远、舍优求劣、舍廉求贵、舍国营求个体,牺牲企业和国家的利益,谋求个人实惠;有的接受请客送礼,以原则作交易;有的搞人情买卖,订君子协议,明知上当不揭发、不举报,反而与之同流合污,等等,这些都是现实中常见的现象。
我国很多企业将运杂费、合理损耗费用、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用、应负担的税金等部分不列入采购成本,而将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将一些不属于采购成本的项目,如采购人员的差旅费、有关人员的会务费、通讯器材和通讯费用等计入采购成本:对购货的折扣作虚假处理,折扣费用未抵扣有关物资的采购成本,而是作为企业的“小金库”,或是作为个人的隐性收入;对购入存货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计算处理作假,发生采购退货时,有意将应冲销的“应交税金一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的增值税退还款作为“应付账款”、“营业外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等,一方面多抵扣、少交税,另一方面虚增收入和利润。
账外物资设“小金库”
这就是说将账内的一定比例的物资材料移到账外,置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外,作为随时可以供自己调用的“物资蓄水池”。主要的做法有:
①购进存货时作生产费用或作待摊费用,未使用就计入成本费用;
②收回的边、角、余、废料不入账;
③盘盈、捐赠的物资不入账;
④自制材料不入账;
⑤委托退回的余料不入账;
⑥自用材料计入成本费用,假退料或退货不入账。长此以往,积少成多、积小成大,账外物资“小金库”呈现滚雪球之势。
应收账款太多
应收账款的形成,主要是与所销售产品本身的畅销程度、公司的技术实力、公司的管理水平、所选择的客户是否适当等因素也有很大关系,一般说来,销售收入越多应收账款越大。以下几种情况容易致使应收账款成为呆账或坏账:
①产品经用户使用后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
②技术能力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售后服务达不到用户的要求;
③签订销售合同时有明显的问题,如对付款条件、付款期限、付款
方式、担保责任、违约处罚等方面的约束条件表述不清或根本没有;
④用户仅以借条或欠条的方式,将产品拿走,至于有关还款期限等没有任何约束;
⑤用户是没有经济实力及履约能力的小型企业或个人。由此看来,存货控制问题,对企业而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存货利用和保管程度的好坏,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很大。因此,揭示存货业务中的漏洞,对保证国家和企业的财产安全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 存货控制存在的问题
3.1、会计系统设计未充分考虑存货控制
由于存货的会计系统设计承袭了计划经济的陋习,会计资料过于简化。比如,从记账凭证看,采用几十年不变的印章控制方法,凭证下面只要求会计主管、出纳、记账、审核等人员签章,没有设置意见处理栏目,分不清前后次序,事后补签或不盖章的情形是无法辨清的;对会计凭证的装订,只考虑时间顺序,未考虑业务类型,各种业务混装到一起,不利于汇总和核对。再比如,从会计账簿看,重视分类账,忽视日记账和备查账,重视金额记载,忽视事由记载。分类账对系统地提供会计信息固然重要,但日记账和备查账更能连续的反映经济活动运行的轨迹,是实施存货控制不可缺少的。但很多单位从未设置采购、销售等日记账,有备查账业务的单位也没有设置相应的备查账,在明细账簿摘要栏中只记载“购入”、“发出”、“支付”等与账簿类型相重合的无实际意义的记录, 在总账摘要栏中甚至只记载“本月发生”这样千篇一律的字样,毫无实际意义。
3.2、存货控制制度建立不完善
不同的经济单位应具备不同存货控制模式。大型企业人员分工较为细致,存货控制程序也严密;而中小型企业为了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存货控制程序就显得粗略一些。同样是销售和收款业务,零售企业和批发企业其存货控制的方法和手段是不一样的;对网络式的营销方式,是集中办理收款,还是分散办理收款;对采购业务,先付款后提货如何控制,或先提货后付款又该如何控制,商品的价格、回扣和折让等又如何控制等等。所有这些业务处理都应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但是,在现实中却是大部分企业缺乏明确的、具体的存货控制标准和尺度,这也使得各单位的存货控制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存货稽核只能通过实物盘点,目前财务只是核算各类存货的总账,明细分类账由仓库建立。目前仓储分散,没有集中管理,没有一套完整的台账,财务部门通常不参与存货盘点工作,账实是否相符无法确定。
3.3、存货的控制体系不完整
目前,我国很大一部分经济单位对存货控制仍然不重视,习惯于行政指挥,家长制管理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我国各种类型经济单位未公开制定完整的存货控制制度体系,相关存货控制制度也散见于各种内部文件之中,更谈不上科学合理和相互衔接。也有不少经济单位有相关的存货控制制度,但它缺少一定的方法和措施。特别是对存货控制的检查,大多未落实到实处,更没有定期报告的说法,存货控制的缺陷未暴露, 更新的合理化建议不能及时得到采纳。还有很多小型经济单位其内部牵制制度尚未建立,更谈不上对存货控制的履行。在现实中,对存货的控制稍有疏忽,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滥用或浪费,而且给贪污盗窃者以可乘之机。由于存货的数额较大,容易弄虚作假,谎报盈亏,所以在存货的各个核算环节都可能出现作弊现象。例如,在存货的采购过程中的作弊手段有假设采购、个人吃回扣等;在销售过程中的有高价购进,低价转销产成品等;在保管过程中的有监守自盗、窃取或转销产成品、长期占用公物等在记账过程中的有押金抵物、混淆差异分摊与调节成本费用等。
四、存货控制的对策研究
4.1建立健全存货控制制度
企业可以对存货采购、验收、入库、付款等环节实施严格控制和监督,建立健全存货控制制度,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使各项存货都能够得到有效管理。建立健全存货控制制度不仅有助于防止存货业务的错误记录和舞弊行为的发生,还能使企业加强成本控制,实施低成本战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持续稳步发展,达到以效益为中心,向管理要效益的目的,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一般情况下,处理存货中的每项经济业务的全过程,或在全过程的某个重要环节都规定要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工作人员分工负责,从而起到控制的作用。它由适当的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相互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如会计信息收集、归类过程中,除了制单外,还应规定须有复核过程并由财务主管审批;现金流转业务中,现金收支的审批、收入和支出、印签的管理、记账等业务应分工管理,相互牵制。如在《会计法》第二十七条提出,记账人员与存货经济业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应当明确,相互分离,相互制约。若企业采用电算化管理,要明确管理人员、维护人员不得兼任企业会计、出纳工作,任何人不得利用软件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企业管理部门必须做到不兼容的职务要分离即授权和执行的职务要分离,执行和审查的职务要分离,保管和记录的职务要分离,对企业存货各项业务的处理应当体现出相互牵制的作用。
4.2 采购和付款环节的控制分析
采购和付款业务是指企业支付货币资金,取得商品或劳务的过程。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由于缺乏透明度的采购过程,产生了以权谋私、暗箱操作、弄虚作假、授受回扣、跑冒滴漏等问题,导致企业采购物品质次价高,资金使用效益较低。因此,企业应加强采购与付款业务的存货控制。
1、工作程序
采购与付款业务可分为请购、审批、采购、验收、退货与折让、付款与记录等步骤。这些步骤分别授权于领用部门、采购部门、质检部门、仓储部门和财会部门处理。这样,既保证了采购货物或劳务的数量与质量,又使支付货款的金额正确,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1)请购
采购申请一般由使用部门或仓储部门提出,由部门主管或其授权人员审核是否正确,若合理则签字认可,交由采购部门采购,若金额巨大或特殊采购应由企业管理当局审批。
(2)采购
采购部门在接到请购单后,与采购计划核对,审核采购申请的合理性,对合理的采购申请所需资金进行估算,由采购部门主管或其授权人员签字认可;财务部门对采购申请和资金预算进行核对,审核其合理性并由部门主管或其授权人员签字认可。采购部门接到经批准的请购单后,对不同的供应商进行询价,询价的内容包括价格、质量指标、折扣和付款条件及交货时间等,然后向企业综合评价最高的供应商发出订购单,并签订合同,采购合同应与订购单内容一致。采购合同订立之后,由采购部门指派采购人员负责采购。大宗原材料的订购一般金额较大,故而发出订单之前还需要实地查看或取样。
4.3 销售与领用环节的控制分析
当前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应收账款居高不下或发生坏账损失问题,已成为影响一部分企业发展乃至生存的一个突出问题。因此,如何在争取销售得到发展的同时,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控制应收账款的增加,避免坏账损失,已成为企业应该严肃对待和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企业必须建立严密、有效的存货控制制度,确保销售和应收账款业务的顺利进行。
4.4 存货保管退回环节的存货控制分析
存储保管控制。对于存放于仓库中的物品,首先应建立清楚完整的台账和物卡,对存货进行详细的记录,有专人负责,并通过保管责任考核其业绩。仓库保管人员必须严格按照仓储规章制度执行作业,维护好存货的质量、安全和完好。在保管过程中,一要协调好物品的数量,使存储的物料保持最低的必需限度,以节约成本,但同时及时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二要对所存物料进行定期检查,发现储备量低于安全量时,应及时汇报,以便及时采购补充。三要有效利用仓库的空间,以有效的空间达到合现的最大化存储量,节约成本,追求效益最大化。四要有对仓库的巡查和对物料的抽查制度,定期清理仓库中的呆滞和不合格品。另外,非经授权的人员不得入库,以保证存货的安全与完整。
领用退回控制。假如生产经营领用的物料有退回的,应填制退料单,对所退物料质量、数量等进行验收后接收,进行账务处理,并查明退料原因,再通过分析采取相应处理措施。
4.5优化企业存货管理
1、提高销售预测的准确度。应做好销售预测,尽可能提高预测的准确度。公司在进行销售预测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滚动预测的方式,不断地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对销售预测进行修正,并让经销商参与整个预测流程,发挥经销商更接近市场、更了解市场的优势,以提高预测的准确程度。
2、对存货进行分类管理。公司存货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所有存货不分巨细地严加管理。因此,公司在存货的日常管理中,可以根据存货的重要程度,将其分为 A、B、C三类。其中,A类存货数量占全部存货的 10%~15%,金额占存货总额的 80%左右;B类存货数量占全部存货的 20%~30%,金额占全部存货总额的 15%左右;C类存货数量占全部存货的60%~65%,金额占存货总额的5%左右。在此基础上,公司应重点抓好 A类存货的管理,制定有效的存货管理战略,严格控制该类存货的数量,提高其周转的速度。
3、优化和改良公司的生产运作流程。在优化和改良的过程中,公司需要分析生产的各个流程中哪些是无效的作业流程,哪些是能够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的作业流程,进而消除无效的流程。在简化生产流程的同时,公司还应对生产流程进行改进,使生产线上各个作业流程的时间趋于一致,实现生产线的同步生产。
4、完善公司的存货控制体系。首先,公司要建立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通过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各部门和相关人员应承担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规范存货业务的各个环节,确保相关部门和岗位职责分明,并保证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杜绝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其次,建立并完善供应商准入制度。公司应建立完整的供应商档案,根据供应商的生产能力、资质等级、信誉及价格等情况,建立完整的供应商准入制度,从源头上制止不良存货的发生。第三,建立定期和不定期的存货盘点制度,实施盘点控制。公司应对存货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盘点清查,以确定账实是否相符,为公司的存货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5、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协作的战略伙伴关系。公司可以让供应商参与公司的存货管理,通过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向供应商公布自己的生产经营计划,由供应商根据公司的存货消耗需求情况来组织安排发货。这样,既可以降低存货的采购成本,又减少了存货的资金占用。
6、建立适合公司自身的存货管理信息系统。公司应该结合自身业务流程特点,使用合适的库存管理软件,建立公司的存货管理信息系统,使公司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公司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实现存货信息的共享,从而提高公司的存货管理效率。
7、全员参与存货管理。优化存货管理除了需要公司管理层改变经营理念、重视存货的控制和管理外,还应该让公司的采购、仓库、财务、生产和销售等各个部门均参与到存货的管理中,共享存货管理的相关信息,通过内部资源的整合来提高存货管理的效率。在整合的过程中,公司应当将存货管理的理念灌输给每一个员工,强调公司全员参与存货管理,为存货的管理创造良好的氛围。
结论
本文通过对存货控制理论以及存货的存货控制理论的系统阐述,系统分析了我国企业存货管理的现状,指出我国企业存货管理存货控制从体系设计到具体执行都普遍不完善,亟需借鉴现代存货控制理论加以改进,本文迸一步指出有效的存货控制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是通过制定规范的工作程序和控制重点来加强存货的存货控制。具体而言就是在明确分工、落实责任的基础上,从采购、验收、入库、付款等环节入手,按照现代存货控制原理建立完善的存货控制体系,同时在具体执行中实施严格控制和监督,确保内控体系得到有效执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科学、合理的存货控制体系,堵塞管理漏洞,实现存货管理精细化。
参考文献
[1] 企业会计准则讲解[S].人民出版社,2008(2).
[2]沈贤香、浅析企业存货管理【J】.现代商业,2008,(06)
[3]吴敏红.浅谈企业存货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10
[4]杨颖. 浅谈企业存货管理【J】企业家天地,2010,(02)
[5]李晖。谈企业存货管理,金融经济,2009年10期
[6]王晓颖.企业存货管理方法的探讨.中国工会财会,2011.08
[7]姜树勤.浅论建立销售与应收账款业务内部控制制度.上海会计,2002(3):22—24
[8] 企业内部控制的创新中国审计教育网2006,3
[9]蒋晓凤.内部控制中西方比较与借鉴.广西会计,2000(8):13-14
[10]顾艳.对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几点思考.审计与研究,2001(6):63—65
[11]陈关亭.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一).中华财经网:
[12]易佩富.内部控制要杜绝四种偏向.中华会计网校: 2003。4
[13]财务控制新论中国审计教育网2006,3
[14]企业内部控制的创新中国审计教育网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