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行政管理 > 基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为例

基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以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为例

杨鸿雁(中共辽源市委党校,吉林 辽源 136200)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人类发展的永恒追求,也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战略举措,尤其对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为主要研究样本,对资源枯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是资源枯竭城市崛起的必由之路,并针对资源枯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关 键 词: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生态文明建设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5)04-0037-09收稿日期:2014-10-10作者简介:杨鸿雁(1964—),男,吉林辽源人,中共辽源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以资源采掘为主导产业,但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城市,这些城市急需发展新的接续替代产业,以解决经济下滑、大量失业和生态环境危机等诸多问题。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都会遇到的问题,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随着资源枯竭城市的不断出现和生态危机的不断加剧, 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开始对工业文明进行了反思, 生态文明建设逐步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我国,2007年12月24日,国务院制定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随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同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于2008年(12个)、2009年(32个)、2011年(25个)分三批确定了69个资源枯竭城市。其中2008年3月17日我国确定的12个首批资源枯竭城市有阜新、伊春、辽源、白山、盘锦、石嘴山、白银、个旧、焦作、萍乡、大冶、大兴安岭,人口占我国全部资源枯竭城市1.54亿的近五分之一,[1]作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先行者,它们代表着我国众多资源枯竭城市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向。2012年10月,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拉开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序幕,资源枯竭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此展开。一、资源枯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笔者认为,资源枯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是把诸多具有一定关联度的子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构建的过程。需要构建的子系统主要有:一是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即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把产业升级,不断优化结构作为永恒的追求;二是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即改善和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其具体内容是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系统修复、环境保护和监督、自然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等;三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即要形成与本地特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能够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化价值观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它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经济和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现阶段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应该说是成绩与问题并存。(一)资源枯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绩2008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给69座资源枯竭城市累计下达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矿山环境治理专项资金、充分吸纳就业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共900亿元,截至2014年6月底,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支持资金已高达809亿元。[2]在各级政府的鼎力支持下,经过转型发展,资源枯竭城市累计完成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7.6万公顷,[3]资源枯竭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⒈生态经济体系活力显著增强。一是经济发展增速较快,替代产业初具竞争优势。2007-2013年,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值增加两倍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房地产)平均值增加三倍多。①2013年盘锦旅游综合收入占生产总值的近两成,②焦作的旅游、大冶的保健酒等已经成为全国知名品牌;阜新的液压装备制造、辽源的纺织袜业、萍乡的工业陶瓷等接续替代产业集群发展迅速。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的局面正在改变。2007-2013年,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中,除了地缘林区的伊春和大兴安岭这两个第一产业颇具先天优势地区继续做大第一产业的特例之外,其它资源枯竭城市的二三一结构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值得一提的是进行了农业替代转型的阜新,第一产业增加值和农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于2010年达到峰值后,连续三年回落。资源枯竭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有量变,而且也有质变,经济发展对资源采掘业的依赖进一步降低。⒉生态环境体系建设初见成效。2007-2013年,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中,大冶铁矿废石堆积区已建成亚洲最大的硬岩复垦林,采矿坑已建成国家矿山公园,并成为4A级景区,石嘴山通过矸石山改造、沙湖治理打造“塞上江南”,焦作、萍乡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2013年度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的通报》中,大冶为优秀,辽源为良好,同年辽源被认定为省级生态城。昔日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资源枯竭城市逐渐向环境优美的宜居城市转变。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了地方财力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12个首批资源枯竭城市2013年平均地方一般预算收入是2007年的三倍多,平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7年的两倍,平均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2007年的两倍多。③(二)资源枯竭城市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普遍遭遇了资源和环境的“硬约束”,而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丧失了资源优势,面临的问题就更加突出。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办公厅《关于2013年度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评价结果的通报》中,被评为优秀的6个、良好的26个、达标的27个、较差的7个,后两个档次34个占67个参评城市的一半。这一结果说明了城市转型工作的艰巨性,也映射出资源枯竭城市现阶段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⒈替代产业快速发展考验着环境承载和资源供给能力。一是各资源枯竭城市虽选择了不相同的替代产业,但却同时遇到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例如,阜新在尝试选择种植业为替代产业的过程中,就遇到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限制了一些农作物的种植,也造成了现有种植成本的提高。[4]与阜新相反,辽源处在大量引进工业项目的阶段,水资源短缺问题更为突出。一方面,水资源消耗高,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较高,而且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系数则较低;另一方面,水资源缺口大,是全国严重缺水城市之一。资源枯竭城市无论选择那种产业替代都会伴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张行为,这都需要有土地、能源、产业用水等环境承载和资源供给能力的支撑,当需求超过环境承载和资源供给能力时,两者之间就会产生供需矛盾。二是在各种替代产业中替代工业对环境承载和资源供给能力的要求最高是不争的事实,而在资源枯竭城市进行产业替代时,选择工业的仍占主导地位,这无形中加大了资源枯竭城市环境承载和资源供给的压力。从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来看,12个首批资源枯竭城市201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除了阜新和大兴安岭地区之外,其它资源枯竭城市工业投资额都高于第一、第三产业的投资额。⒉生态经济总体上效益不高。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支持作用不足。2013年,12个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中的萍乡、盘锦、阜新、大冶、焦作五个城市公布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虽然增速较快,但总体看,在当年生产总值比重中占比不高。辽源是典型以技术和相关性小的产业来定位的,对其分析可以看出:就替代产业来看,转型后培育的六大接续替代产业正处在向发展“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两大支柱产业及加快培育“高精铝加工、纺织袜业、医药健康”三个优势特色产业的优化整合过程中,虽然已经初具竞争优势,但由于时间较短,产业集群没有壮大起来,还没有形成真正能称得上“支柱”的产业。从全市产业系统整体来看,中小企业多,大型企业少,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传统企业多,现代化高科技企业少,所以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的支持作用明显不足。二是旅游业还是半数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一个短板。横向比较,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2013年旅游综合收入五十亿元以下的有7个城市,占当年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百分之十以下的有6个城市,①占城市总数的一半。纵向比较,从各个城市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看,增速较高,呈现出加速发展态势。虽然旅游业对经济的支持作用略好于高新技术产业,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并不高。⒊威胁环境生态安全的因素依然存在。一是工业污染是主要环境污染源的状况没有改变。工业既是环境污染治理的重点领域,又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支柱”,因此对工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难度较大。火电、钢铁、水泥、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是环保部认定的6个大气高污染行业,根据12个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公布的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多数资源枯竭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中至少有一种属于高污染行业,多者几乎都是高污染行业,而且还有增长的趋势。例如白银市,2013年有色、煤炭、电力、化工行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七成多,占工业增加值近七成;这四大行业三增一降,且增幅大降幅小。①此外由于工业污染物处理能力、配套设施、保障机制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工业规模快速扩张的步伐,导致工业污染时刻威胁着生态环境的安全。二是对面源污染的控制意识不强。面源污染与农业生产相关性强,污染物主要是化肥、农药、地膜、产出的秸秆。在日常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富集,农药中的重金属及其他有机物、无机物的沉积或扩散,这些物质以不同的形式进入到周围的大气、土壤、水体和农产品中造成直接污染。而它又是典型的隐性污染,单次污染强度浅、不易察觉,但需治理的面广。2013年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农业种植面积都在二十万亩以上,化肥折纯施用量一般在五万吨左右,少的也近万吨。另外,森林生态功能减弱、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也加剧了面源污染。三是资源枯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对生活废弃物的处置能力不强,使其成为环境污染源。由于环保投入不足,垃圾处理场、排水管网改造、中水管网建设等城市环境基础设置建设滞后,城区污水收集管网尚未完全覆盖,而且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也明显偏低,导致垃圾无害化处置能力不强。城市地下排水管网系统因处在地下,不容易监管,受到忽视,很多排水管网年久失修,渗漏和堵塞严重。在城市环境建设中重景观、轻环境,重地上、轻地下,重眼前效益、轻长远发展是许多资源枯竭城市发展中的通病。⒋资源枯竭城市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相比存在差距。尽管近年来,资源枯竭城市经济增速显著,但由于历史、区位等多方面的原因,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即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也还存在着差距。以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水平为例,2007年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三千多元,2013年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五千多元;②若从2007年至2013年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平均增长率来看,到2014年末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仍在继续扩大。③这是由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多是中小城市,经济总量小,虽然增速较高,但增加值绝对数量还是偏低。⒌资源枯竭城市城乡差距较大。统筹城乡发展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环节,而资源枯竭城市城乡差距较为明显。2013年首批资源枯竭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两倍多。此外,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上也存在较大的城乡差异。一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城乡人口素质存在明显差距;二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城乡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服务差距较大;三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农村社会保障不足,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明显。二、生态文明建设是资源枯竭城市崛起的必由之路(一)资源枯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三个阶段”相生相伴的历程天人合一的理念自古就是中国人的专利,生态文明思想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始终是如影随行。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转型存在着显著的共时性,所以两者之间必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兴盛和资源枯竭的时间节点虽然各有不同,但是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城市转型相生相伴的历程和环节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到目前为止,就首批资源枯竭型城市中的辽源来说,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实践和探索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经济转型”阶段,属于“初步转型”类型。①这个阶段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是被形势所迫走上了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以“要生存”为主要特征;第二阶段——“三个转型”阶段,属于“基本转型”类型。这个阶段以“要发展”为主要特征,其生态文明建设带有浓厚的主观意识色彩;第三阶段——“全面转型”阶段,[5]仍然属于“基本转型”的类型。可见,资源枯竭城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探索的第一阶段就已经开始,只不过它是自发的而不是自觉的,而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对资源枯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而言则是开始有了自觉意识和有完全自觉意识。(二)资源枯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关系如果说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要解决资源枯竭城市的生存和发展问题,那么资源枯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则是要解决如何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资源枯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具有指导性,同时两者还具有融合性。⒈资源枯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对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具有指导性。生态文明建设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指明了方向,这是由资源枯竭城市的后发优势决定的。可以说,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很多发达国家也都经历过转型的阵痛,而他们的实践是我们很好的教材。[6]法国东北部洛林地区是重工业基地,它的转型大体上经历了25年时间,花费280亿法郎,仅仅解决了十几万人的再就业。德国的鲁尔工业区用了30年,在政府主导下实现了地区经济的转型。苏联的石油城市巴库转型基本失败了。我国资源枯竭城市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应重视西方发达国家的“前车之鉴”,把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有机结合起来,走新型的生态现代化的转型之路。[7]另外,资源枯竭的现实也逼迫资源枯竭城市一切工作都要剑指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经济发展自不必说,就是推进城镇化建设也需要统筹考虑到废弃资源采掘区域的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⒉资源枯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具有融合性。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要发展新的接续替代产业,以解决经济下滑、大量失业和生态环境危机等诸多矛盾,也就是说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对经济目标的最高要求是再造具有高起点、多元化、可持续的接续替代主导产业,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则是要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把产业升级,不断优化结构作为永恒的追求,所以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基本要求涵盖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对经济目标的最高要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要解决的环境问题是整个城市的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而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体系的建设则是要改善和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显然后者包含了前者。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燃眉之急是要解决资源采掘企业关闭破产,职工安置、采掘区域居民搬迁、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等紧迫的社会焦点问题,而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则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经济和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两者的目的是相同的。由此可见,现阶段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与资源枯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并且相互融合。此外,根据国外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情况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还具有阶段性,即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无论所用的时间长短,也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终究有结束的那一天,而生态文明建设则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如果说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资源枯竭城市避免衰退或消亡、实现振兴的唯一出路,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资源枯竭城市崛起的必由之路。三、资源枯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建议资源枯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也并非一蹴而就。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子系统中,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是三个最重要的子系统。这是因为,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诸多系统中,这三个子系统交集的元素最多,关联度也最高。因此,笔者认为,应在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中把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作为根本,把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作为核心,把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作为重点,逐步将我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推进。(一)把加强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作为根本 由于资源枯竭城市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涵盖了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对经济目标的最高要求,因此,建设一个充满生机的生态经济体系是资源枯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⒈“坚持把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实现资源枯竭城市产业从低层次向高端化转变、从单一性向多元化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型转变”。[8]各个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之路虽各有不同,但是减少对现有资源产业的过度依赖,同时也避免未来再度出现对某个单一产业的过度依赖,以及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应该是资源枯竭城市共同追求的目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升级改造现有的传统支柱产业,同时加快替代产业集群发展,把优势产业做强、做大,构建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是每个资源枯竭城市的必修课。例如,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的焦作把旅游业做得风生水起全国闻名,2013年旅游业收入超过两百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一半还多,占GDP比重超过百分之十;同时焦作并没放弃工业的发展,当年完成工业增加值超过千亿元,占GDP比重六成以上,①相比之下工业在经济的发展中的贡献和权重还远高于旅游业,焦作的产业多元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旅游业。一是从国家产业政策上看,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发展前景广阔。二是从旅游业行业特征上看,它是内生、外向型产业,具有综合带动性强、产业链长的特点,可以带动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三是从吸纳再就业人员能力上看,其就业容量大,是解决资源枯竭城市失业问题的有效办法。四是从招商引资上看,对招商引资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五是从资源枯竭城市自身情况看,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方向的重要选择之一。尤其是在废弃采掘区域的综合治理上,将生态修复、废弃资源再利用与特色旅游开发紧密结合起来,是带动服务业发展,增强资源枯竭城市生态经济活力的最佳选择。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的大冶市,借鉴德国著名的鲁尔工业区转型经验,建设了大冶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特别是后期的成功经营运作,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9]这说明资源枯竭城市只要能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上突出特色、创新发展,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⒊资源枯竭城市要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农村是否现代化,农村文明不文明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土地储备资源不大的资源枯竭城市,在现有条件下,一是可以加快建设粮食高产核心区、畜牧产业精品区、园艺特产示范区、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区和生态农业观光区等现代农业园区。二是在国家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形势下,确保国家提出的用五年完成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加快工商资本进驻农业,探索农业生产企业化经营之路。[10]集约化、规模化的经营模式不仅可以使农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能为逐步减少农药、化肥的施用量,降低其对环境生态安全的威胁程度创造有利条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的阜新在进行工业替代的同时,也根据自身条件进行了种植业的替代尝试。这种“次优替代选择”曾经引发了理论界与实践界的一场争议,种植业替代也经历了“两起两落”的过程。①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调研时指出:“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农业和农民的讲话已经让我们有了答案。首先,在多元化发展的前提下,农业替代至少可以作为工业替代的补充。其次,“十万产业大军变成农民”作为探索者,在政府的主导下,或许可以探索出一条未来实现农业生产企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新路。(二)把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作为核心一方面,资源枯竭城市生态环境体系建设是为了改善和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通过环境污染治理,使生态系统修复、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得以科学利用;另一方面,就目前全国资源枯竭城市环境状况发展趋势来看,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是重中之重的大事,是资源枯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任务。⒈以工业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大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工业污染是威胁资源枯竭城市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它既是资源枯竭城市生态环境污染治理工作的重点也是难点,是资源枯竭城市生态环境体系、生态经济体系和生态文化体系的交集点,必须在全面统筹的基础上下大力气来抓。一是要优化产业结构,从源头上治理。二是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对使用有毒有害原料或生产过程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严格按计划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三是积极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推进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有偿使用和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四是积极推进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建立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五是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六是做好宣传和教育引导工作。七是工业污染治理要由粗放的末端治理模式逐步向使用清洁生产技术的前端治理模式转变。⒉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环境监管能力。一是推进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配套管网建设,大力推行中水回用,加强生活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处置技术开发,提高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水平。二是加快推进环境监察和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落实和完善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制度。三是加强环保执法、监测队伍建设。四是完善市、县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提高环境应急的信息化程度,制定和完善应急预案,加强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演练,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尽最大努力消除威胁生态安全的因素。⒊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总体布局下,加快废弃采掘区域的生态修复。以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为前提,加大退耕还林的速度和力度。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棚户区改造,改善人民的生活、居住环境。⒋促进节能减排和资源科学利用,这样不仅可以缓解环境承载和资源供给的压力,而且可以催生环保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以高能耗、高污染的六大行业为治理重点,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促进资源有效合理利用。二是实施低效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加快区域热电联产、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建筑节能、绿色照明建设。(三)把持久繁荣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作为重点资源枯竭城市建设生态文化体系,不仅可以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提振百姓的精神面貌,而且可以提升城市的品位。通过繁荣生态文化让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变成普通道德并且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从而推动资源枯竭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充满正能量的生态文化体系是资源枯竭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替代的引导力量和助推器。⒈以十八大精神为理论指导,树立生态文明观。一是加强对公众树立生态文明观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向公众传播生态文明理念、知识,提高人们对生态道德观、生态发展观、生态安全观的认识,从而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观。二是政府官员要率先垂范。政府官员是否真正树立了生态文明观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官员们出于政绩考核的需要,对唯有GDP不遗余力的追求,在对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的执法上,就可能不作为,导致“包庇和纵容”的现象出现。虽然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于2015年1月1日开始施行,但要把新法的精神真正落到实处,还需要生态文化的引导和助力。⒉以消费文化的生态化来引领促进生产领域的生态化。当今,消费越来越成为引领生产的决定性力量,炫耀性、挥霍性这种异化了的高消费方式是造成资源和环境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之一。因此,要实现绿色发展,仅仅从生产环节上节能减排是不够的,要把治理高消耗、高污染从生产过程前移到治理异化消费上来。[11]资源枯竭城市的文化工作者有责任以十八大精神为理论指导,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基础,创作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去倡导和引领绿色生态生活。⒊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推动资源枯竭城市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统筹城市文化产业资源,积极探索壮大文化产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文化产业特别是新兴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文化产业的生产力、影响力和驱动力。⒋扶持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建设,为发展旅游业提供新的支撑点。旅游是文化传播的良好载体,文化则是旅游的内涵、名片和资源基础。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焦作有“老子故里,山上焦作”,阜新建成了海州露天矿国家矿山公园,2013年焦作和阜新旅游综合收入取得了较好的业绩。其它资源枯竭城市不是没有特色文化,而是文化与旅游业及市场结合得不好。所以资源枯竭城市不仅要建设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产业资源优势,而且还要把旅游业与市场有机结合起来。为此,资源枯竭城市要建立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综合协调机构,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为提升城市影响力印制一张精美的名片。以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助推生态经济体系建设和生态环境体系建设。首批资源枯竭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证明,生态文明建设是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宜早不宜迟。对于新兴和发展到中期的资源城市而言,要尽量拉伸资源产业链条,以相对迟滞资源枯竭期的到来。在资源型城市发展壮年期,资源、财力充盈,需谋求多个主导产业并行发展,全力避免形成资源型产业“一业独大”的局面。对于资源枯竭城市来说,替代产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选择。但需要认识到:一是必须谋求多元替代发展,二是不论选择何种产业替代,其目标定位要准。短期发展目标是产业整体的集群化和标准化,中期发展目标是产业个体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三是工业替代要有长远眼光。既然现代化是资源枯竭城市不可绕行的发展目标,那么对工业替代来说产业定位不能太低,要依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发展方向,与时俱进。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1]江宜航,王有军,仵树大.首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效初显[N].中国经济时报,2009-03-25.[2][8]周铸.我国强力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 中央财力性转移支付支持资金已达809亿元[N].中国矿业报,2014-07-26(01).[3]王炜.枯竭中崛起 艰难中奋进[N].人民日报,2012-09-24.[4]孟韬.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的定位与实践 阜新、辽源两个国家试点城市的经验比较[J].社会科学战线,2007,(09):25.[5]魏华,董燕,舒佳乐.探索资源型城市全面转型 辽源转身[J].中国经济周刊,2011,(50):53.[6]戴学锋.从国际经验看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J].今日中国论坛,2009(03):05.[7]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9]张一彪,刘青峰,熊郁云,郑金芬.“亚洲第一采坑”传奇[J].中国经济周刊,2008,(07):21.[10]辽源市转型升级课题组.辽源市加快城市转型升级问题研究[A].马克,刘亚政.吉林省“五大发展”问题研究——2013年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规划课题文集[C].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11]廖才茂.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方向[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2,(05):99.(责任编辑:刘亚峰)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