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族地区基层公共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建设
2020-12-24 17:01:05 来源: 佚名
点击:0次
评论(0)
马格玛 (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西藏·拉萨) 摘要:本文试图从需求导向的视角,概括性地描述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系统原理,对今后政府开展民族地区基层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建设提出对策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 一、民族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研究背景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对各领域的改革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标。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要环节之一的民族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建设,是以人民的文化需求为起点,以文化需求的反馈为途径,以结合反馈提升文化服务水平为目标,该机制的建立有利于畅通需求表达渠道,有效运用民众信息。民族基层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少数民族群体,即以人为本。从需求出发是优先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保障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现实路径,由此可见,公共文化建设的重点在基层,尤其是少数民族基层地区。 二、民族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现存问题 1.公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淡漠,缺乏参与热情,需求情况不明晰 公众对需求反馈机制无参与意愿。一是对于公众提出的服务需求,相关部门并未给予重视和积极回应,公众没看到反馈信息所产生的作用,而对反馈变得淡漠;二是对反馈者未采取有效的奖励,难以激发公众进一步的反馈热情。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对于改进服务主体的供给方式,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效益,维护群众文化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覆盖范围小,政策宣传力度弱,民众几乎无参与文化活动的习惯和热情,对参加文化活动没有积极性,出现需求空白的状态。事实上,并非无自身的要求,只是这种要求尚且处于隐性状态,未被发掘,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引导和培育。只有接受了引导和培育,才能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准,充分运用、享受阅读和欣赏图书、报刊、电影、实景剧等文化产品,消除需求空白局面。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虽然大力提倡需求反馈机制建设,但仍停留在对中央政策宏观的响应上,工作多流于形式,未开展实质性的机制建设。总体而言,缺少面对所有服务对象的大众化需求信息反馈制度。供给方对服务对象的文化需求处于一种大致的初步认识上,对需求缺乏深入、细化的认识评价。由于民族地区文化生活的匮乏,群众无明确文化需求,文化需求缺乏表达渠道,使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核心主体的民众,成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局外人。 2.反馈信息未被有效处理,实际需求与已有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适配不足 随着文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地区在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方面的投入明显扩大。提高公众对文化活动、管理的参与度,是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形成的前提。对已有文化产品和服务,虽部分是基于调研、考察后有针对性提出的,但相关部门对反馈信息的处理和回应尚未形成完备的机制,使得反馈信息并未对现有文化生活中的问题提供参考价值,适配性不足问题仍然存在。反馈的信息未被重视和采纳,长此以往,民众对于形式化的反馈失去信心,再无参与热情,致使文化服务与公众需求脱节。缺少有效评价与反馈,公众反馈信息的积极性不高。建立需求导向型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升公众的参与积极性,最终可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3.文化服务人才匮乏,尚未形成根据需求反馈创作文化精品的机制 公共文化服务反馈机制的建立,从根本上是为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的素质,培养和提升公众文化自觉意识。现有专业人才不仅数量上偏少,因长期从事行政工作基本不具备专业的文化技能。随着公共文化服务反馈机制的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得到高度重视,必将要求服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民族地区建立反馈机制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满足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需求,以特色民族资源的挖掘为基础的文化活动更具有亲民性和持续发展性。例如旅游文化、服装文化、饮食文化等,展开特色文化活动将极大地提高群众的参与性,对特色文化精品发展起到进一步的推进作用。 三、民族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的机制系统 需求反馈指的是需求信息的反馈。具体到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是指服务对象对公共文化所提供的服务模式、内容和态度所产生的评价性反应。该系统以服务对象为中心,服务对象通过一定反馈途径向服务主体或监管部门提出需求反馈意见。需求的反馈是互动的双向反馈,即政府部门接受公众的意见后,进行互动分析和处理,提供满足需求的文化服务,以非政策性的方式提升文化服务质量。由文化服务监管部门对服务对象的需求反馈情况作出客观评价,为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提升提供保障。以需求为导向的文化服务机制的建立,对文化设施建成后,因活动开展不能充分满足公众需求而导致设施闲置、无人参与现象有消除作用。 四、民族地区基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的政策建议 1.促进各文化部门服务理念的转变,扩大信息宣传力度 基层对文化服务的具体需求,由等人上门的被动服务转变为积极下基层的主动服务,由普泛化的提供服务变为对象化的提供服务。各少数民族电视台应当以当地民族特色为主题,制作10-20分钟的专题节目,集中在黄金段播出,对特色文化进行宣传和报道。文化活动由文化局负责组织策划,可以在年初就将策划的全年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和时间、地点安排进行公布;通过电视台、商场易拉宝、文化网站等进行公布。让群众依自己的兴趣所在,进行预先筛选和报名。不仅带动了业余团队(普通民众)参与积极性,而且增加了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发挥了文化服务真正服务于人民的宗旨。 2.全程追踪文化活动的组织实施 对正在开展的文化活动,由文化相关部门出资成立演出组、灯光音像组、宣传组、后勤保障组,并实行项目负责制。搭建舞台,负责每场演出的节目安排、印制节目单,对演出单位、演员人数、节目数量、演出形式、工作人员、观众人数、演出效果等进行记录。并设立现场观众意见反馈点,为进一步完善文化工作、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全程追踪有助于省略繁琐的中间环节。 3.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平台 坚持问政、问需、问计于民,建立基层文化需求意见征询和活动开展情况反馈机制。通过发放问卷、设立公众意见箱、公开上级主管部门监督电话等形式,广范围,多角度覆盖意见反馈途径。被政府部门采纳的意见提供者给予物质、荣誉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或免费享受文化活动的特权等,激发公众参与监督机制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力求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群体的需要,努力使公共文化服务做到贴心、到位。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的反馈是互动的双向反馈,由传统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导向型向自下而上的需求导向型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模式的转变,为公众提供了需求表达的渠道,满足了群众多样性的文化需求,消除了对文化建设的淡漠态度。在宏观引导下,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机制,充分利用政府的互动、有效信息反馈,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丰富的文化产品,最大限度地发掘民众参与热情,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