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登录 用户中心
您的当前位置:行政管理 > 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类型及应对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类型及应对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摘 要:挫折心理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如何帮助他们提高应对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高职学生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定存在较多的挫折心理,本文通过对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的归类,提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挫折应对能力的策略,为提高其耐挫力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学生;挫折心理;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6-0055-02 
  所谓“挫折”是指个体在通往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干扰和阻碍,使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目标不能顺利实现,进而产生的不良情绪反应。大学生正处于成年早期,生理的成熟使得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但在心理建设特别是承受能力方面还尚未完全成熟,在面临学业压力、职业选择、自我发展等诸多现实问题时,容易产生心理偏差,需求的多样性与心理的脆弱性综合起来使大学生容易成为心理受伤的群体,本文主要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挫折心理分析、归类,尝试提出培养其应对能力的策略。 
  一、高职学生常见的挫折类型 
  高职院校的青年学生处在奋斗的起步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发展趋向成熟但又尚未真正成熟,在求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与要求,这是由社会发展所决定的。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快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高职学生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面临的挫折将会更多。 
  1.学习困难 
  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有别于其他形式和层次的教育方式。高职院校的学习生活已经不再作为高中学习的延续,学生往往适应于过去高度管理和整齐划一的学习方式。而高职教育则是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还要兼顾操作技能,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很强,在面对不同以往的教学方式和学习内容,短时间内难以适应,尤其是在面对丰富的课余生活时显得无所适从,而且本身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容易陷入迷茫、无所适从的境地。其中部分学生对所学专业兴趣不强进而产生抗拒的心理体验,从而沉迷网络、寻求情感替代荒废学业,学习方面存在各种问题,这些都是学习困难导致的不良结果。 
  2.适应不良 
  对于一些学生而言进入高职院校并不是自己先前所期望的,他们往往怀着强烈不满、怀疑、抵触情绪与挫败感开始大学生活。职业教育学历层次偏低,在现实与内心期待的巨大落差下,潜意识中自卑、压抑,不情愿地接受自己成为一名高职院校学生的现实,在这种被动、消极的内心情境下,学生容易出现自我认知偏差,自暴自弃。一方面,刚刚进入大学校园许多学生都是第一次脱离父母的管控,自理自立能力有待提高,在陌生的环境中独立面对学习生活,特别是离家较远的外地学生在饮食、气候、文化、语言等方面存在需要克服的困难,这是高职院校新生报到率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即将从校园踏入社会存在既期盼又畏惧的心理矛盾特征,部分学生从赴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就存在这一问题,面对全新的环境与集体无法快速地融入,对于实习及就业企业的规章制度不了解且难以接受,这是高职毕业生离职率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经济困难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成本随之加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成为贫困家庭的沉重经济负担。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乡村,先前所在的社会结构相对单一,生活成本不高,贫富差距不明显。而崭新的城市学习生活,是由纷繁复杂的社会群体所构成的,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认知空间和渠道,所需掌握、提高的能力更为宽泛,如何满足自己认知需求与实现能力提高,使得经济条件一般的同学的生活成本增加很多。青年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一定的攀比心理,那些经济条件一般或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学生又不甘落于人后,要么压抑自己的内在需要,要么不顾现实忙于随从,在经济压力下出现问题行为,个别学生还会将大量的课余时间用于兼职,最终很多人产生自卑、无奈、抱怨的消极心理状态。 
  4.异性情感偏差 
  正处于成年早期的大学生他们已有了成熟的生理基础,也开始产生与异性交往的浓厚兴趣,开始尝试主动寻找异性朋友。在生理上,高职学生一般处于18岁—25岁之间,性生理已处于成熟阶段,比较容易出现性冲动,这个期间如果不能与他人建立亲密的个人关系,个体就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加之学生经验不足,先前所接受的教育又缺乏对恋爱、择偶的正确指导,无法清楚地认识到恋爱过程容易出现单相思、失恋、多角恋甚至师生恋等非常规现象,错误认识两性关系。有的学生无法有效区分友情与爱情之间的关系,把异性同学的关心视为爱意,造成人及关系紧张。有的同学一旦确立恋爱关系就开始排斥他人分享他们之间的感情,有意识的压缩、割断同其他同学间的交往,不自觉地把和异性交往的关系视为对情侣关系的破坏。 
  5.人际交往障碍 
  大学的学习生活是一个既考验学生个体独立又要求融入所在集体的一种特别生存状态。多数的高职学生由于远离家乡,开始了人生中首次集体生活,朝夕相处的班级同学与寝室室友代替了父母,而且目前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同学过去受到溺爱与娇惯,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在高度集体性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有磕磕绊绊,个别同学偏于内向、孤僻缺乏同他人进行良好沟通的能力,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缺乏对他人的理解与包容,同学间时常发生摩擦与冲突。人际交往障碍会直接导致学生缺乏足够的情感支持,无法感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形成冷漠、自私、吝啬的处事原则,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造成无法融入集体,显得格格不入成为异类,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如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案正是人际交往存在严重障碍造成令人惋惜的恶果。 
  6.就业悲观 
  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与其他各级各类高校毕业生同样实行就业双向选择,体制的改革使得高职学生面对着严峻的就业考验,就业难、就业压力大俨然成为高职学生面临的一个重大人生挑战。近年来,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使得人才市场的竞争愈演愈烈,就业问题十分突出。三年制专科学历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要求与挑战更为严峻,有的学生担心自己的专业趋于冷门是否为会被社会所需要,怕将来选择工作的回旋余地较少,甚至没有选择,还有的学生对将来走上工作岗位缺乏足够的信心,幻想通过“走后门”解决问题。加之求职中的不顺利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进而害怕毕业、畏惧步入社会。  二、应对挫折能力培养策略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工作对各级各类学生挫折承受能力培养的关注度不高,缺乏对如何根据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有效研究。笔者根据此前对高职学生挫折心理类型的分类提出以下几条应对挫折能力培养建议。 
  1.加强体育锻炼,养成健康体魄 
  生理条件是每个学生克服成长道路上艰难险阻的重要基础,生理条件不同的个体在遇到挫折时展现出来的承受能力也不尽相同。加强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自身的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从心理学角度出发,通过体育锻炼有助于高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如增强自信心、责任感、果断性、自制力,降低焦虑反应,实现性格开朗情绪振奋,增进自我了解。同时体育锻炼还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体育活动感知相互依赖与协作的重要性,提高沟通能力,消除隔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与人亲近、合作的习惯。高职院校通过开展阳光体育、心理团体活动等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群体的精神面貌与心理健康水平。 
  2.加强辅导,重视个别教育 
  设立有针对性的心理课程和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心理健康讲座、咨询活动是十分必要的,同时还要及时对心理存在障碍或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处于成年初期的高职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步形成,但仍未得到固化,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逆反心理,特别是在受到挫折后这种情况更加明显。通过心理课程的讲解,比如设立挫折教育专题,让学生对求学生涯中遇到的种种挑战与阻碍有一个正确、客观地认识,能够一分为二地对待挫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并能实事求是的进行归因,避免重蹈覆辙。在面对存在心理障碍或出现心理问题的同学时要给予及时、适当的心理干预活动,转移、替代矛盾点,策应学生建立多重的心理防卫机制,消除因遇到挫折产生的冷漠、压抑、甚至攻击行为,帮助摆脱心理阴影。 
  3.创设情境,增强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一般来说,成功会使个体提高对自己的效能评价,成功经验是人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行,多次的成功会使人认为自己是有能力的[1]。高职院校要通过设立广泛的校园活动与奖励措施,建立公平、积极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直接的成功经验所带来的喜悦感,为学生努力创建成功的经验情境,增强高职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其自我效能感。 
  4.投身社会实践,培养健全人格 
  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就是一个大课堂,深入这个大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现实的社会活动,还可以亲身感知到社会的真实面貌。高职学生相比于其他类型的高校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他们往往拥有大量的赶赴企业顶岗实习机会,通过实习过程中的生产实践活动以及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增强其适应能力与就业意识、能力;有利于激发个人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态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拓展个人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升沟通、交流的主动性和技巧,对于高职学生生活经验积累,体验社会教育、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是十分有帮助的。 
  5.接纳自己,形成客观、正确的自我认识 
  人不仅能认识到外界的客观事物,而且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与能力也能认识,帮助高职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对自身能力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是培养其挫折承受能力的重要条件。帮助高职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就是要实现其对自我的认识与实际情况要相符,并能够将自己的想法、意图、感觉、经验适时地传达给自己,全面了解掌握自己的长短处与优缺点,实现自我悦纳。学生形成自我认识的过程也是心理素质逐步健全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学生在需要评价时会结合来自父母、教师、同学、朋友对自己的看法,在不断总结反思与探索下形成的。 
  参考文献: 
  [1]李玉环,王希华.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提升[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6). 
  [2]蔡曙山.认知科学框架下心理学、逻辑学的交叉融合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3]况志华,叶浩生.当代西方心理学的三种新取向及其比较[J].心理学报,2005(5).

相关阅读

图文聚焦

新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