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钢琴演奏个性的培养
2020-12-24 17:37:22 来源: 佚名
点击:0次
评论(0)
【摘.要】钢琴演奏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音乐表演艺术,“个性”彰显是其魅力所在。本文从培养钢琴演奏个性的重要性及钢琴演奏个性的培养展开,以期对钢琴演奏艺术做一次有意义的探讨。
【关键词】钢琴演奏.个性.培养钢琴演奏是一项具有高度艺术性、技术性及创造性的音乐表演门类。钢琴演奏作为第二度创造,不仅要反映作品的真实内涵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它还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合着演奏者的个性。
一、钢琴演奏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钢琴音乐的创作、演奏和欣赏是充满创造性思维过程的艺术活动。钢琴作品的创作是自由的,钢琴的演奏和欣赏也是充满个性的。钢琴演奏是连接钢琴创作与音乐欣赏不可或缺的环节。乐谱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仅仅是没有生命的乐音符号。标注再周详的乐谱,都没有办法直接呈现作曲家内心的乐思。音乐里潜藏的内在韵律及委婉曲折,只有通过演奏者的表演诠释,将乐谱中蕴含的情感思绪和微妙变化以鲜活动态的音响奏出,我们才真真切切感知到音乐的存在。“音乐是写下来没有生命的音符,需要通过表演来给予它生命。”卓越的演奏还可能丰富作品的音乐内涵,增添诗意,创造出的“新意”甚至是作曲家自己都不曾发现的。钢琴演奏不断地唤起人们超越自我的热情和勇气,从而迸发出精彩纷呈的个性再创作。
二、培养钢琴演奏个性的重要性
物有千种,人有百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不同个性的钢琴演奏家演绎作品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热情奔放,光彩四射;有的含蓄优雅,余味无穷;有的深沉理性,充满哲思等等,很难评判孰优孰劣。此外,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也使得不同的人对同一作品表现出不同的音乐体验并采用不同的艺术处理,音乐表演因此异彩纷呈、各具特色。这正是音乐表演的魅力所在。如果钢琴家的演奏千篇一律,钢琴音乐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拉赫玛尼诺夫说得好:“演奏家要获得成功,必须有鲜明的个性,并且他每处理一个作品都应当有这种个性。”据史料记载,在 18世纪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应奥地利国王约瑟夫二世的邀请,钢琴家克莱门蒂与音乐神童莫扎特举办了一次钢琴演奏领域的竞技比赛。莫扎特的演奏优美典雅以情趣见长,而克莱门蒂的演奏技巧精湛高超,比赛的结果是双方各有千秋、难分伯仲。著名的“钢琴诗人”肖邦性格内向敏感,不喜欢在公众场合演奏。李斯特认为,肖邦“在广大人群面前胆怯,所以宁愿在诗和艺术形象的影响下独自沉思、幻想而不受干扰。”但是,这样的个性无损其天才的演绎,他的演奏优雅细腻,深沉忧郁,音乐细微巧妙,具有诗一般的浪漫情怀。李斯特正好相反,在大庭广众前演奏热情洋溢、无拘无束,并开创了音乐会背谱演奏的先例,为钢琴演奏艺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演奏奔放激情,演奏技巧高超非凡,无愧于“钢琴之王”的美称。
三、演奏个性的培养
(一)教学要有“留白”
钢琴教学大部分采用个别课的授课方式,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教学中应留给学生一定的弹性空间,在规范合理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法。完全靠老师手把手细抠每一处细节的教学不可取,从短期看似乎这样的教学方式立竿见影,但从长远看却是弊大于利,这样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个性的发展,阻碍学生的长远发展,并导致教授出来的学生千人一面。故教师在教学中“度”的把握至关重要,既要重视基本功的扎实训练,又要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空间,甚至给出一段时间让他跌爬滚打,允许他在摸索中成长,教学需要有“留白”。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对于同一首作品,由于个体的差异,会形成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涅高兹是著名的钢琴教育家及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奠基人之一,培养了多位演奏风格迥异、享有世界声誉的钢琴家,包括里赫特、吉列尔斯、扎克、克莱涅夫等。涅高兹在其著作《论钢琴的表演艺术》中提到这么一件事,他的老师戈多夫斯基在给他上课时,看见他坚持自己的理解,不愿意按照老师的要求弹出肖邦某个作品的某处细微变化,便说道:“好吧,你有你独特的个性,我不想限制它。”涅高兹认为照搬老师的演奏处理并不可取,一定要有个性的理解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展示其个性特点;并启发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表达作品,逐步形成其个性化的演奏风格。
(三)在规范演奏的基础上重视想象力的培养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钢琴演奏的学习过程复杂艰辛,扎实的基本功和规范的演奏是音乐表达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试想没有基本的技巧,演奏者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切的音乐表达都是空谈。此外,每一首作品有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风格特点;作为作曲家的创作成果,还有极其个性化的音乐特征。故钢琴个性化演奏的前提是一定要将作品置于其赖以产生的背景中去理解。只有如此在扎实规范合理的演奏基础上去寻求音乐的灵感和个性化的演奏才不至于纸上谈兵,才可能“内得于心,外应于器”。当然规范、标准的演奏并不是要求一成不变、千篇一律,而个性的音乐表达也不是随心所欲、天马行空。
钢琴演奏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想象是贯穿其中的重要思维要素。钢琴演奏者的想象力越丰富,诠释的作品越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相反,缺乏想象力的演奏者即便有高超的演奏技巧,音乐也往往是缺少灵魂的空壳,表达出来的音乐很难打动人心。没有依据、凭空而来的想象肯定不行,那么在钢琴演奏中怎样培养想象能力?
1、音乐感知积累
想象的基础是意象。意象是认知主体根据记忆形式形成的有关认知客体的加工形象。音乐意象是人们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听觉感官感知音乐的心理过程。聆听是音乐感知积累的主要途径,大量的音响刺激积累了丰富的音乐感知,促成音乐意象的不断形成与发展。比如当你在演奏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时,曾有过的丰富的聆听德彪西音乐作品形成的感知体验一涌而出:朦胧飘忽的音乐意境,注重气氛的渲染和情调的暗示;追求音响和音色的变化;应用中古调式、五声调式,全音阶、半音阶形成不同的调式色彩;挑战传统和声,大量应用平行和弦增三和弦来加强和声的色彩性等等。可见,意象是在对音乐作品的认知积累中形成的,它是形成想象的客观基础。
2、生活积累及广博的文化艺术修养能够丰富演奏者的想象力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气质里藏着他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这话有一定道理。钢琴演奏同样融合着演奏者对作品的深入研究及个人体悟,它是第二度创作的过程,带着深刻的个人烙印。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人、有着敏感柔软的心、感恩大自然馈赠的人,有着广博文化修养的人、有着广泛兴趣爱好的人,演奏中总能留下个人的印迹,带上专属的个性标签。音乐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帕德雷夫斯基是波兰的钢琴家、作曲家、外交家,1919 年还出任波兰的内阁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学识渊博,会多国语言,睿智幽默的个性极富魅力,曾获得牛津、耶鲁等9 所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帕德雷夫斯基很迟才往职业钢琴家的方向发展,演奏技巧并不突出,但其演奏充满浪漫气质和个性化特征,是当时最成功的钢琴演奏家之一。著名的华裔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曾在茱莉亚音乐学院就读七年,成绩优异,却在尚未毕业时选择退学,前往哈佛学习,并取得人类学学士学位。他说:“我突然感到,要拉好琴,或者说要真正地理解和表现音乐,总感觉还需要掌握些别的什么。”马友友在哈佛的学习经历中获得终身受益的营养,他的演奏深沉细腻、充满内涵、风格多变、层次丰富。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储备,可以补偿仅仅从音乐层面对音乐进行提升的不足,它使音乐的表达更具内涵、更有厚度。
钢琴演奏作为表演艺术的一个门类,既需要有演奏的共性作为基础,又缺少不了演奏的个性。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个多元并存的世界,每个人对作品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钢琴演奏的魅力正是这种“个性”的彰显。
参考文献:
[1] 亨利·伍德. 论指挥[M]. 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2] 外国音乐参考资料[M].1978(2).[3] 张前. 音乐表演艺术论稿[M].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1(2).[4] 赵晓生. 钢琴演奏之道[M].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7).(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者简介:黄晓晴(1974-),女,硕士,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教育研究。